寒冷性荨麻疹属物理性荨麻疹,分原发性(多自幼发病可能遗传)和继发性(由疾病、药物等诱发),病因是皮肤受冷刺激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接触寒冷后数分钟暴露部位现风团红斑等,伴瘙痒等,严重有全身症状,依据接触后典型症状结合冷激发试验诊断,治疗首避寒冷刺激用抗组胺药,儿童需谨慎选药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用药需医生评估利弊,老年要注意基础病及抗组胺药不良反应。
一、定义
寒冷性荨麻疹属于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是皮肤暴露于寒冷环境(如接触冷风、冷水、冷物等)后,局部出现局限性水肿反应的疾病。
二、分类
1.原发性寒冷性荨麻疹:多自幼年发病,常可持续终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
2.继发性寒冷性荨麻疹:可由某些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冷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药物(如青霉素等)等因素诱发。
三、病因
皮肤受到寒冷刺激后,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风团、红斑等症状出现。
四、症状表现
接触寒冷刺激后数分钟内,暴露部位(如面部、手部、足部等)出现风团或红斑,可伴有瘙痒、灼热感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头痛、寒战、低血压等全身症状。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患者接触寒冷后出现的典型症状,结合冷激发试验等检查辅助诊断,通过该试验可诱发与临床表现一致的症状以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首先应避免寒冷刺激,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严重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方法,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不适用的药物,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孕妇:用药需在医生评估利弊后谨慎使用,充分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老年患者:需注意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密切观察抗组胺药物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