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病因与皮脂腺分泌亢进、马拉色菌定植繁殖、皮肤屏障受损等相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头皮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油腻性鳞屑伴轻度瘙痒、病情慢性反复且真菌镜检通常阴性,治疗以调节皮脂分泌、抗真菌、抗炎为原则;头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靠接触传播,分多类型有断发等表现,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等,需系统抗真菌并配合剪发等隔离措施。
一、病因差异
脂溢性皮炎病因与皮脂腺分泌亢进、马拉色菌等定植繁殖、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相关,遗传、神经递质异常、饮食习惯等可能参与;头癣由皮肤癣菌(如断发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等)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患病动物传播。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面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头皮部位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油腻性鳞屑,可伴轻度瘙痒,病情慢性反复,一般无断发现象。
2.头癣: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分为白癣、黑点癣、黄癣、脓癣等类型。白癣初期为红色丘疹,渐扩大成鳞屑性斑片,病发周边有白鞘,易折断;黑点癣头皮出现散在鳞屑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点状;黄癣有碟形黄痂,去除痂皮可见潮红糜烂面,愈后留瘢痕;脓癣表现为成群炎性毛囊性丘疹,渐融合成脓肿,伴疼痛、脱发。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1.脂溢性皮炎:真菌镜检通常呈阴性,可通过皮肤镜等观察头皮皮损特征辅助诊断。
2.头癣: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伍德灯检查对白癣可显示亮绿色荧光,有助于辅助诊断,必要时行真菌培养明确菌种。
四、治疗原则差异
1.脂溢性皮炎:以调节皮脂分泌、抗真菌、抗炎为原则,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病情严重时可短期口服抗真菌或抗炎药物,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皮肤耐受性差异,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选择温和且有效的制剂。
2.头癣:需系统抗真菌治疗(如口服灰黄霉素等),同时配合剪发、洗头、消毒等措施,因头癣具传染性,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尤其儿童患者应严格遵循抗真菌治疗方案,确保规范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