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非经期疼痛因子宫肌层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炎症反应及炎症介质释放致肌层痉挛收缩引发,评估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药物(非甾体抗炎等)、手术(病灶切除或子宫切除)、介入,育龄女选治重生育功能,老年用要慎评药物副作用风险,基础病史者用非甾体需监测相关不良事件风险。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腺肌症非经期疼痛是指患者在月经周期非经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其发病机制与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周期性出血、炎症反应及局部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释放有关,导致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引发疼痛。
二、评估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疼痛的起始时间、部位、性质(如隐痛、胀痛、刺痛等)、持续时间及加重缓解因素等,同时了解月经周期、既往治疗史等情况。
2.体格检查:妇科检查时注意子宫大小、质地及有无压痛等体征。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观察子宫肌层回声情况,MRI检查对病灶的显示更具特异性,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三、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镇痛作用;对于有避孕需求的患者,含左炔诺孕酮的宫内节育系统也可通过局部释放孕激素,抑制异位内膜生长,减轻疼痛。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病灶切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需求或病灶局限的患者;子宫切除术则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病情顽固的患者。
3.介入治疗:通过栓塞子宫动脉,减少病灶血供,从而缓解疼痛,适用于不宜手术的患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需综合考虑生育需求,选择治疗方式时优先权衡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如病灶切除术可能保留部分生育机会,而子宫切除术则会永久丧失生育能力。
老年患者:需关注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胃肠道、心血管等副作用,用药时应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有基础病史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警惕胃肠道出血及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