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性荨麻疹因运动、受热等致躯体深部温度升高使乙酰胆碱作用皮肤肥大细胞引发,发病时躯体深部升温致乙酰胆碱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组胺等介质致皮肤现风团等,有特定皮损及自觉症状,凭明确诱因及相应皮损表现诊断,治疗要避免诱因、用抗组胺药,儿童用抗组胺药遵医嘱优先非药物干预,女性经期孕期发病用药谨慎优先非药物且咨询医生。
一、定义
胆碱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特殊亚型,主要因机体受运动、受热、精神紧张、进食热饮或酒精饮料等因素刺激,致躯体深部温度升高,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皮肤肥大细胞而引发的皮肤病变。
二、发病机制
当人体遭遇上述诱发因素时,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体内乙酰胆碱释放并作用于皮肤中的肥大细胞,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进而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等病变表现。
三、临床表现
1.皮损特征:受刺激后数分钟内出现直径1~3mm的圆形丘疹性风团,周围伴有程度不等的红晕,常散发于躯干上部及上肢,风团之间互不融合。
2.自觉症状:患者自觉剧痒、麻刺感或烧灼感,部分患者可能仅有剧痒而无明显皮损,一般风团可在30~60分钟内消退。
四、诊断依据
主要凭借典型临床表现,即存在明确诱发因素(如运动、受热等)及相应的风团等皮损表现来进行诊断。
五、治疗要点
1.避免诱因:尽量规避导致躯体深部温度升高的因素,例如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处于过热环境、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进食热饮及酒精饮料等。
2.药物干预: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缓解症状,但儿童患者使用抗组胺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遵循儿童用药安全原则。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病时,抗组胺药的使用需严格遵医嘱,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协助儿童规避可能诱发症状的因素。由于低龄儿童肝肾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善,不当用药可能对其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2.女性:经期或孕期女性发病时,用药需谨慎,优先通过非药物方式规避诱因,如需用药应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或自身影响最小的药物。因女性特殊生理时期药物代谢等情况与常人存在差异,需格外留意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