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病因与感染、遗传及环境有关,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伴持续反复高热及关节、腹痛、血尿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高热非药物降温、用抗过敏药等治紫癜、有感染选抗感染药,儿童优先物理降温等,妊娠期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综合基础病调整策略。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伴高热多由感染因素触发,常见细菌(如β溶血性链球菌)、病毒(如风疹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激活机体免疫反应,引发小血管炎症,同时感染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进而出现高热。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也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除皮肤出现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外,患者伴有持续或反复的高热,体温可超过38.5℃,儿童患者可能因高热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伴随关节疼痛、腹痛、血尿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询问近期感染史、过敏史及家族史等;2.体格检查:观察皮肤紫癜形态、分布及高热体征等;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尿常规可发现血尿、蛋白尿等,凝血功能检查用于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
四、治疗原则
1.高热控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儿童患者可通过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进行物理降温,避免低龄儿童滥用退热药物;2.过敏性紫癜治疗:使用抗过敏药物改善血管通透性,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免疫炎症反应;3.抗感染治疗:若明确有感染依据,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但需遵循儿童及特殊人群用药禁忌,避免不合理用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高热时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物理降温,密切监测体温及紫癜变化,避免使用不恰当退热药物,因低龄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弱,需谨慎选择药物;
妊娠期女性: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充分评估利弊;
老年患者: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调整治疗策略,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监测肝肾功能及体温、紫癜变化,确保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