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后疝是因子宫切除破坏盆底支持结构致腹腔内脏器经盆底薄弱区突出的疝,病因有手术损伤、盆底肌肉退变、腹压增高,临床表现有阴道坠胀、会阴包块及排便异常,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用疝带和手术针对不同疝类型,老年患者需避免增腹压行为并锻炼盆底肌,年轻患者关注生殖及盆底恢复,有基础病者要控制基础病后再定治疗方案。
一、定义
子宫切除术后疝是因子宫切除手术破坏盆底支持结构,致腹腔内脏器通过盆底薄弱区域突出形成的疝,常见类型包括阴道顶部疝、会阴疝等。
二、病因
1.手术损伤:子宫切除过程中主韧带、宫骶韧带等盆底结构损伤,削弱盆底支持力。
2.盆底肌肉退变:随年龄增长或术后恢复不佳,盆底肌肉力量减弱,增加疝形成风险。
3.腹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等长期致腹压升高的因素,促使内脏突出形成疝。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阴道坠胀感、会阴可触及包块,部分患者活动时包块大小有变化。
2.排便异常:可能出现排便困难、里急后重等,与疝内容物压迫直肠相关。
四、诊断
1.病史采集:明确子宫切除手术史及相关症状出现时间。
2.体格检查:可触及盆腔或会阴异常包块,嘱患者增加腹压时包块可能增大。
3.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可初步观察盆腔结构,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显示盆底解剖及疝情况。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使用疝带缓解症状,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暂不适合手术的患者,需定期评估疝变化。
2.手术治疗:根据疝类型选择术式,如阴道顶部疝可行修补术,会阴疝需还纳疝内容物并进行盆底重建手术,恢复盆底正常结构与功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盆底组织更脆弱,术后应避免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建议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但需循序渐进,定期复查评估盆底功能。
年轻患者:关注生殖系统及盆底功能恢复,术后定期随访,若有生育计划需提前与医生沟通,评估妊娠风险及盆底状态。
有基础病史患者: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需积极控制基础病,稳定病情后再考虑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案,避免因基础病加重影响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