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继发他处结核经血行等途径侵袭引发,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下腹坠痛、不孕及全身症状,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子宫内膜活检诊断,治疗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遵循早期等原则,育龄女性有接触史等需排查及时治疗避孕待评估妊娠,老年女性表现不典型诊断需全面警惕病灶治疗调整方案谨慎,孕期女性合并需权衡抗结核治疗对胎儿影响制定个体化方案监测母婴情况。
一、病因
子宫内膜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多继发于其他部位的结核,如输卵管结核可蔓延至子宫内膜。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传播、直接蔓延等途径侵袭子宫内膜。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早期因子宫内膜充血及溃疡,可出现月经过多;晚期子宫内膜遭破坏,表现为月经稀少或闭经。
2.下腹坠痛:由盆腔结核性炎症和粘连引起,经期加重。
3.不孕:结核病变破坏子宫内膜和输卵管,影响受精卵着床及运输,导致不孕。
4.全身症状:若为活动期结核,可出现低热、盗汗、乏力、食欲缺乏等全身中毒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病史与临床表现:有结核接触史或既往结核病史,结合上述临床表现需高度怀疑。
2.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
3.影像学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见宫腔狭窄、边缘呈锯齿状等典型表现;盆腔X线检查可能发现盆腔钙化灶。
4.子宫内膜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方法,若能在子宫内膜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或干酪样坏死灶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原则。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在规范抗结核治疗后,部分可恢复生育功能,但需密切监测生殖系统恢复情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若有结核接触史或可疑结核症状,应及时排查子宫内膜结核,治疗期间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待病情稳定且经评估后再考虑妊娠,妊娠过程中需多学科协作监测。
老年女性: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时需全面排查,警惕隐匿的结核病灶,治疗时需考虑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等生理变化,调整药物方案需谨慎。
孕期女性:合并子宫内膜结核时,需权衡抗结核治疗对胎儿的影响,充分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母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