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生病理类型有单纯性增生(恶变风险低)、复杂性增生(恶变风险较高)、不典型增生(属癌前病变且恶变风险高),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长期无排卵的内分泌因素、肥胖(脂肪转化雌激素增加风险)、长期单用雌激素类药物(无孕激素拮抗致增生),临床意义是不同类型预示不同结局需重视,处理原则为无排卵增生用孕激素,不典型增生有生育需求者药物治疗、无需求等手术,肥胖者控体重调生活方式,围绝经期综合评估选方案并注重生活方式调整。
一、病理类型及镜下特征
1.单纯性增生: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不同程度增生,腺体数量增多,腺上皮细胞呈柱状,无异型性,间质减少,此类增生恶变风险较低,约为1%。
2.复杂性增生:腺体增生更明显,排列拥挤,结构复杂,腺体间间质减少,无细胞异型性,恶变风险较单纯性增生高,约为3%。
3.不典型增生:腺体增生显著,细胞出现异型性,细胞核增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等,属癌前病变,恶变风险较高,约为23%。
二、相关危险因素
1.内分泌因素:长期无排卵的女性,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拮抗,易致子宫内膜增生,研究显示约70%的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
2.肥胖:肥胖女性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持续高水平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增加子宫内膜增生风险,肥胖指数(BMI)≥30kg/m2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的几率是正常BMI女性的2-3倍。
3.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未联合使用孕激素的长期单一雌激素治疗,会使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增加增生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单用雌激素超过5年者,子宫内膜增生发生率明显升高。
三、临床意义及处理原则
1.临床意义: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增生预示不同临床结局,不典型增生需高度重视,有进展为子宫内膜癌可能;单纯性和复杂性增生也需密切监测病情发展。
2.处理原则:无排卵引起的增生,可采用孕激素治疗,促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调节月经周期;不典型增生,年轻有生育需求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如甲地孕酮等),需严密随访,无生育需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全子宫切除术)。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内分泌状态,恢复排卵功能以降低内膜增生风险;围绝经期女性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和内膜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注重生活方式调整对病情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