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炎是由病原体侵入引发分为急性和慢性的淋巴系统疾病,病因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经淋巴回流途径侵入,急性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等伴全身症状,慢性为无痛性肿大可反复发作,分类有非特异性(普通细菌感染常见)和特异性(如结核性),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血常规、超声等辅助检查,治疗急性以抗感染为主局部热敷,慢性需除病因,儿童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用药遵原则,老年人需警惕掩盖严重疾病要详告病史。
一、定义
淋巴结炎是由病原体侵入淋巴结引发的炎症反应,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是临床常见的淋巴系统疾病。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经淋巴回流途径侵入淋巴结所致,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损伤、口腔炎症等为诱发因素,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随淋巴液到达淋巴结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急性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压痛,病情进展时可融合成块,皮肤可发红、发热,常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慢性淋巴结炎:多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反复发作,肿大淋巴结质地较韧,活动度尚可,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四、分类
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由普通细菌感染引起,临床最为常见,如继发于头颈部感染的颈部淋巴结炎等。
2.特异性淋巴结炎:包括结核性淋巴结炎等,由特殊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有其特定临床特点及诊治要求。
五、诊断
1.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感染史、局部症状等,体格检查重点观察淋巴结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
2.辅助检查:血常规可提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有助于评估淋巴结大小、结构等情况,必要时可进行淋巴结穿刺或活检明确病因。
六、治疗原则
急性淋巴结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抗生素等药物,局部可采取热敷等物理方法辅助缓解症状。
慢性淋巴结炎:需明确并去除病因,如治疗原发感染病灶等,对于反复发作或有可疑恶变倾向的淋巴结需进一步评估。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淋巴结炎易快速进展,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淋巴结炎可能掩盖隐匿性感染等严重疾病,需警惕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就医时需详细告知病史等情况,以便全面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