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多由细菌感染等诱发表现为毛囊口红色丘疹渐成脓疱伴痛痒好发于头面颈臀等处靠临床表现诊断轻度外用抗生素重者或反复发者口服抗生素;脂肪瘤是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多见于成人好发于肩背颈乳房腹部等处表现为皮下单个或多个局限性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活动度好靠体格检查结合超声诊断无症状定期观察体积大影响美观或压迫组织等可手术切除生活方式无明确防治作用。
一、毛囊炎
1.定义与病因: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多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皮肤不洁、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可诱发。不同类型毛囊炎病因略有差异,如秃发性毛囊炎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
2.临床表现:常表现为毛囊口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脓疱,周围有红晕,伴有疼痛或瘙痒,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等部位,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发病,不同部位毛囊炎表现有一定特点,如头皮毛囊炎可能影响毛发生长。
3.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培养等检查辅助诊断,需与疖、痈等疾病鉴别,疖一般范围更大,痈有多个脓头等表现。
4.治疗:轻度毛囊炎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症状较重或反复发作者可口服抗生素,治疗需遵循足疗程原则,避免转为慢性。
二、脂肪瘤
1.定义与病因: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脂肪代谢异常、慢性炎症等有关,多见于成年人,性别差异不显著,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及腹部等部位。
2.临床表现:多为皮下单个或多个局限性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晰,活动度好,一般无疼痛等不适症状,生长缓慢,大小不等,较小的脂肪瘤常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能压迫周围组织产生相应症状。
3.诊断:通过体格检查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超声可清晰显示脂肪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需与其他皮下肿瘤如纤维瘤等鉴别。
4.治疗与注意事项:一般无症状的脂肪瘤可定期观察,无需特殊处理;若脂肪瘤体积较大、影响美观或压迫周围组织、怀疑恶变等情况,可考虑手术切除。对于儿童患者,脂肪瘤相对少见,若发现皮下肿块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评估手术等治疗方式的必要性。在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但对于脂肪瘤的发生发展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生活方式能直接预防或治疗,主要还是依靠医学检查与专业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