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泡型手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可通过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确诊,一般治疗包括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药物治疗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还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一、明确诊断
水泡型手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手部皮肤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可通过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确诊。临床表现为手部出现成群或散在的小水疱,伴有瘙痒等症状,真菌镜检或培养可发现致病真菌。
二、一般治疗
保持手部清洁干燥:洗手后及时擦干,避免手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因为潮湿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例如,从事家务劳动后要尽快洗净双手并擦干;避免长时间戴不透气的手套等。
避免搔抓:搔抓可能导致水疱破裂,一方面增加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可能使真菌传播到手部其他部位或身体其他部位引起新的感染。
三、药物治疗
外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水泡型手癣的主要药物。常见的有咪唑类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乳膏等,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还有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乳膏等,能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影响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一般需连续使用2-4周,以确保彻底杀灭真菌,防止复发。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娇嫩,应选择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格外谨慎,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同时,要避免儿童搔抓患处,家长需加强看护,若水疱破裂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患水泡型手癣时,外用抗真菌药物的选择需权衡利弊。一般可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外用药物,如克霉唑乳膏等,但仍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因为部分抗真菌药物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证据尚不充分。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由于老年人皮肤可能较为干燥,在使用外用药物后可适当使用保湿剂保护皮肤,但要避免保湿剂影响药物吸收。
五、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套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接触患有癣病的动物或人,减少感染皮肤癣菌的机会。例如,避免接触患有足癣的患者脚部,因为足癣可能会自身传播引起手癣。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真菌感染的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