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良性病变好发于40-50岁经产妇与多次妊娠等致内膜基底层损伤相关病灶使子宫肌层结构紊乱,临床表现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紊乱、进行性加重的下腹正中痛经及妇科检查子宫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质硬压痛,诊断常用超声检查及更具特异性的MRI,治疗分保守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及补充铁剂纠正贫血,手术分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严重者及腺肌瘤剔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愿望或保留子宫者,生活上需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定期妇科及超声复查每3-6个月一次49岁近围绝经期女性关注激素水平变化出现剧烈腹痛大量阴道出血等紧急情况立即就医。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发的良性病变,腺肌瘤为局部肌层异常增生形成的瘤样结构,好发于40-50岁经产妇,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密切相关,病灶使子宫肌层结构紊乱。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可延长至7-10天,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2.痛经: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经期前1周开始,经期达高峰,程度逐渐加剧;3.妇科检查体征: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质地硬且有压痛。
三、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为常用筛查手段,典型表现为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可见边界不清的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区,可初步判断腺肌瘤位置与大小;2.磁共振成像(MRI):对诊断腺肌瘤更具特异性,能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精准依据。
四、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需求或近绝经期女性,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若存在贫血情况,可补充铁剂纠正贫血;2.手术治疗:①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者,可彻底消除病灶;②腺肌瘤剔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愿望或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但存在复发可能,需术后密切随访。
五、生活注意事项
1.作息与饮食: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制体重,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2.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超声复查,监测子宫及腺肌瘤大小、形态变化,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1次;3.特殊人群关注:49岁女性接近围绝经期,需关注激素水平变化对病情的影响,若出现剧烈腹痛、大量阴道出血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