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良性妇科疾病,病因与宫腔操作史、雌激素水平影响相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痛经,诊断靠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分药物和手术,育龄期有生育需求者、围绝经期患者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形成的一种良性妇科疾病,可导致子宫肌层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
病因
1.宫腔操作史: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清宫等宫腔操作,易损伤子宫肌层,使基底膜下的子宫内膜得以侵入肌层,从而引发子宫腺肌症。例如,有过多次剖宫产史的女性,子宫肌层受损后,子宫内膜更易异位生长至肌层。
2.雌激素水平影响:雌激素可刺激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若雌激素水平持续处于较高状态,可能促使子宫内膜向肌层侵袭,增加患子宫腺肌症的风险。
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可导致患者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经期延长会使患者月经周期紊乱,影响日常生活。
2.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常于月经前1周左右开始,月经来潮第1日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伴有下腹部坠胀感等不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有压痛。若为局限性子宫腺肌病,可触及子宫局限性结节,质硬,有压痛。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等;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及程度。
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痛经,如布洛芬等;还可应用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有生育需求者:治疗时需充分权衡手术对生育功能的影响,优先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式,如病灶切除术,但术后有复发风险,需密切随访。
围绝经期患者:若症状较轻,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以缓解经期不适为主;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根据患者意愿考虑全子宫切除术。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评估患者整体状况,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