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泵血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求的综合征,病因含原发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及心脏负荷过重(压力、容量负荷过重),病理生理机制是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RAAS和SNS激活关键,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劳力性、夜间阵发性)、乏力、水肿,儿童有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病、症状不典型、进展隐匿,长期不良习惯及有基础病史会增加风险需管理基础病。
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大量坏死,影响心脏正常泵血;心肌炎可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功能障碍,常见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炎;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结构和功能进行性改变,使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
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心脏需要克服增高的外周阻力来泵血,久而久之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进而引发心力衰竭;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大,也会造成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像二尖瓣反流时,左心房在舒张期会接受左心室反流的血液,使左心房容量负荷增加;主动脉瓣反流时,主动脉内血液在舒张期反流回左心室,导致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病理生理机制
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被激活,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较为关键。RAAS激活后会促使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同时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加重心脏负担;SNS激活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但长期过度激活会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是较早出现的症状,患者在活动时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急促,可能与夜间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有关。
乏力: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患者感到疲倦、乏力。
水肿:常见于下肢,表现为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腹水等。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因为心脏功能不佳影响消化功能,吃奶时费力;还可能有生长发育迟缓,与机体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有关。
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心力衰竭发生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且病情进展相对隐匿,需密切关注其心脏功能变化。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习惯会增加老年人患心力衰竭的风险;有基础心脏病史的老年人更要严格管理基础疾病,预防心力衰竭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