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毛囊炎是由真菌主要为马拉色菌等感染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常见致病菌马拉色菌在多汗、油脂分泌旺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等影响下大量繁殖致病,多汗、皮肤油脂分泌过多、长期处于温热环境、免疫力低下、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广谱抗生素等为诱发因素,多表现为毛囊性丘疹、脓疱,好发于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常伴瘙痒等,可通过真菌镜检或培养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儿童用抗真菌药需谨慎,孕妇用抗真菌药要评估风险与获益,免疫力低下人群需控基础病并密切监测抗真菌药物反应及病情变化。
一、定义
真菌性毛囊炎是由真菌(主要为马拉色菌等)感染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疾病。
二、病因
1.真菌种类:常见致病菌为马拉色菌,该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在多汗、油脂分泌旺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等因素影响下,可大量繁殖并致病。2.诱发因素:多汗、皮肤油脂分泌过多、长期处于温热环境、免疫力低下、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广谱抗生素等,均易促使真菌性毛囊炎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多表现为毛囊性丘疹、脓疱,直径通常1-4mm,周围有红晕,可单发或多发,好发于胸背部、颈部、面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2.症状特点: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疼痛等不适。
四、诊断
1.真菌镜检或培养:取皮损处鳞屑或脓液进行真菌镜检,若发现菌丝或孢子,或通过真菌培养鉴定出致病真菌,可明确诊断。2.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依据典型的皮肤损害表现,再结合真菌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需与细菌性毛囊炎等其他类型毛囊炎相鉴别。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外用抗真菌药膏(如酮康唑乳膏等),对于病情较严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使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不完善,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温和且经临床验证安全的外用药物,避免自行滥用药物,若病情需口服药物,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权衡利弊谨慎使用。2.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使用抗真菌药物需充分评估风险与获益,优先选择局部外用相对安全的抗真菌药物,若必须系统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进行,以保障母婴安全。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者,除积极治疗真菌性毛囊炎外,还需控制基础疾病,提升机体免疫力,同时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药物反应及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