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期心脏大血管结构异常致的先天畸形,病因有遗传及孕期感染病毒等不良因素,分类含左向右、右向左分流型及无分流型,症状有轻症无明显症状或重症呼吸困难等,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治疗有手术和介入,儿童需尽早诊断干预,孕妇要避有害因素并做好产检。
一、定义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在母体发育期间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出现异常所致的先天畸形,是儿童群体中最为常见的心脏病类型。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后代发病风险可能增高。2.孕期不良因素:孕妇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等特定病毒、接触放射性物质、服用某些致畸药物等,会干扰胎儿心脏发育,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
三、分类
1.左向右分流型: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此类患儿早期一般无明显发绀表现,但活动后易出现气促等症状,因左右心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血液由左心向右心分流。2.右向左分流型:以法洛四联症为例,患儿多有口唇、甲床青紫现象,活动耐力差,是由于右心压力高于左心,血液从右向左分流,导致机体缺氧。3.无分流型:例如肺动脉狭窄,会使右心室射血受阻,影响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
四、症状表现
1.轻症表现:部分轻症患儿可能无明显异常症状,仅在体检时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被发现心脏结构异常。2.重症表现:重症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童迟缓;口唇、甲床等部位呈现青紫状态,活动后青紫现象可能更为明显。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检查,该检查能清晰呈现心脏结构及血流情况,可明确心脏各部位的形态与连接是否正常。此外,还可能结合心电图、胸部X线等检查进一步辅助诊断,以全面评估心脏功能及结构异常情况。
六、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针对合适的患儿采取手术修补等方式,例如室间隔缺损可通过手术修补缺损部位,恢复心脏正常结构与功能。2.介入治疗: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可采用介入治疗手段,通过导管等器械进行封堵等操作,达到治疗目的,具体治疗方案需依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心脏畸形类型等综合确定。
七、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患者:需尽早进行诊断与干预,以便及时纠正心脏结构异常,保障其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对日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表现,若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2.孕妇群体:孕期要注重避免接触有害因素,如远离放射性环境、谨慎用药,做好产前检查,若发现胎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倾向,需进一步评估胎儿具体病情,并与专业医生沟通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胎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