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梅毒的皮肤黏膜损害常见,皮肤表现有梅毒疹(包括最为常见的斑疹性梅毒疹、可分扁平丘疹和尖顶丘疹等的丘疹性梅毒疹、较少见的脓疱性梅毒疹)、具有特征性的掌跖部梅毒疹,黏膜损害表现为好发于口腔、生殖器黏膜部位的黏膜斑,各表现与梅毒螺旋体播散及相关因素有关。
一、梅毒疹
1.斑疹性梅毒疹
最为常见,多发生于感染后6-8周。皮疹为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疹,直径约1-2cm,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楚,互不融合,一般无自觉症状,数周可自行消退。其发生与梅毒螺旋体在皮肤内播散有关,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等部位,年龄、性别对此无特殊选择性,生活方式一般不直接影响其发生,但患者的免疫状态会影响皮疹的表现及消退情况,有梅毒病史者再次感染等情况可能影响病程。
2.丘疹性梅毒疹
可分为扁平丘疹和尖顶丘疹等。扁平丘疹多为湿润性,表面光滑,呈扁平状,直径0.5-1cm,常发生于皮肤摩擦部位,如肛周、外生殖器等,也可累及躯干、四肢。尖顶丘疹则较为坚实,呈半球状,表面可有鳞屑。丘疹性梅毒疹的出现与梅毒螺旋体在皮肤组织中大量繁殖有关,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如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可能增加皮疹加重或扩散的风险,有梅毒感染史者复发时可能更易出现此类皮疹。
3.脓疱性梅毒疹
较少见,多发生于体弱、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皮疹表现为脓疱,可伴有溃疡,脓疱可融合,愈后留有瘢痕。其发生是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引发较严重的炎症反应,年龄上体弱的儿童或老年人更易出现,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营养状况差等会影响病情,有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病史者更易出现此类严重皮肤表现。
二、掌跖部梅毒疹
具有特征性,表现为红色或红褐色斑疹或斑丘疹,境界清楚,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可有轻度瘙痒。皮疹数目较多,对称分布于手掌及足底,这是因为螺旋体经血液播散至掌跖部位,此处皮肤角质层较厚,利于螺旋体聚集。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会影响皮疹的严重程度,有梅毒感染史者再次发作时掌跖部可能更早出现或皮疹更典型。
三、黏膜损害
可表现为黏膜斑,好发于口腔、生殖器黏膜部位。为灰白色、边界清楚的斑片,表面湿润,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具有传染性。口腔黏膜斑多见于颊黏膜、舌部等,生殖器黏膜斑则在阴唇、阴茎冠状沟等部位。其形成是梅毒螺旋体侵犯黏膜组织,年龄上无特殊偏向,性别方面男女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中不注意口腔或生殖器卫生等可能影响黏膜损害的恢复,有梅毒感染史者在复发或再次感染时黏膜损害更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