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常见妇科阴道炎症,其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分泌物呈豆腐渣样等,通过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常用抗真菌药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同时针对相关基础病史患者需综合处理。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妇科阴道炎症。
一、病原体
主要病原体是白色念珠菌,它属于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存在一定量的念珠菌,但一般不致病,当阴道内环境发生改变时,如阴道酸碱度改变、局部免疫力下降等,念珠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育龄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等因素,发病几率相对较高;而幼女可能因外阴发育不完善、雌激素水平低等原因,也可能感染念珠菌引发阴道炎。
生活方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利于念珠菌繁殖;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会使阴道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也容易滋生念珠菌;过度清洁阴道,尤其是用碱性溶液冲洗阴道,会改变阴道正常酸碱度,破坏阴道自净作用,增加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病史的女性,由于血糖高,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酸度增高,适合念珠菌生长繁殖,所以患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几率较高;另外,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受到念珠菌感染引发阴道炎。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瘙痒症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严重者坐卧不宁,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四、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观察外阴、阴道的局部表现。
实验室检查: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显微镜检查,若发现假菌丝或芽孢即可确诊;也可进行念珠菌培养,进一步明确菌种及药敏情况等。
五、治疗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治疗上常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霉菌素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年龄、病史等因素综合考量,比如对于妊娠期女性,用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同时,对于有相关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以减少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复发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幼女,要格外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尽量选择对其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并且要关注其生活护理等方面,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