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瘤是正常脂肪细胞聚积形成的良性肿瘤局部感染可致肿胀化脓,病理是脂肪瘤周围组织细菌入侵引发炎症反应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增多等进而红肿疼痛,严重可形成脓肿,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皮肤温度升高、疼痛、波动感、脓性分泌物及全身发热乏力等,诊断靠体格检查触诊及超声检查,治疗分抗感染、脓肿形成时切开引流、感染控制后视情况手术切除,儿童患者护理需轻柔并密切观察,老年患者要关注基础疾病对伤口愈合影响及脏器功能评估。
一、皮下脂肪瘤肿胀化脓的定义与病理机制
皮下脂肪瘤是由正常脂肪细胞聚积形成的良性肿瘤,当肿瘤局部出现感染时可导致肿胀化脓。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脂肪瘤周围组织因细菌入侵(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发炎症反应,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增多,进而出现红肿、疼痛,若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脓肿,表现为化脓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受累部位皮下脂肪瘤区域出现红肿,皮肤温度升高,伴有明显疼痛,随病情进展可触及波动感,提示已形成脓肿,部分患者可观察到脓性分泌物渗出。2.全身表现:感染较重时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因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一般状态。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皮下肿物周围红肿、压痛,若有波动感提示脓肿形成。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明确脂肪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同时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脓肿及脓肿范围,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四、治疗原则
1.抗感染处理: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可选用合适抗生素控制感染,儿童患者需优先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且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2.切开引流:当脓肿形成时,需及时切开引流,排出脓液,操作过程中儿童患者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老年患者需兼顾基础疾病情况,确保引流充分且利于伤口愈合。3.脂肪瘤处理:感染控制后,对于反复感染或较大影响外观、功能的脂肪瘤,可考虑手术切除,儿童患者手术时机选择需综合评估其身体耐受及病情恢复情况,老年患者要评估基础疾病对手术的耐受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皮下脂肪瘤肿胀化脓时,护理需格外轻柔,避免因患儿不配合导致操作失误,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及局部伤口变化,因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感染易扩散,需及时干预。2.老年患者:需关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对伤口愈合的影响,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局部伤口清洁干燥,加强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同时手术前后需评估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