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分子宫内膜息肉与宫颈息肉,前者与雌激素过高、炎症等相关,后者由慢性炎症致黏膜增生,临床表现有出血等,超声可初步提示,宫腔镜是金标准,无症状小息肉随访,有症状大息肉需手术;子宫腺肌症是内膜腺体间质侵入肌层,病因不明,表现为经量多等,超声是常用筛查,MRI敏感性高,治疗依情况,特殊人群中育龄期、绝经后及有宫腔操作史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子宫息肉
1.定义与分类: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形成的赘生物,分为子宫内膜息肉(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及血管)和宫颈息肉(发生在宫颈部位)。
子宫内膜息肉多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可单发或多发;宫颈息肉常由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导致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并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
2.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月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宫颈息肉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
3.诊断方法:超声检查可初步提示息肉可能,宫腔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息肉形态、位置并可取组织活检明确性质。
4.治疗方式: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有症状或较大的息肉需行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
二、子宫腺肌症
1.定义与病因: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病变,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有关,遗传、高雌激素血症等也可能参与发病。
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及进行性加重的痛经,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孕。
3.诊断方法: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手段,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回声不均等;磁共振成像(MRI)对诊断腺肌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4.治疗方式: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无症状且无生育要求者可随访观察;有症状者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痛经,或使用GnRH-a等药物缩小子宫体积;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子宫息肉若影响受孕或导致反复流产,可能需手术干预;子宫腺肌症患者若有生育需求,需评估病情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在药物控制病情后尝试妊娠,妊娠过程中需密切监测。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子宫息肉有一定恶变风险,需及时评估并处理;子宫腺肌症绝经后部分症状可缓解,但仍需定期随访观察子宫情况,警惕恶变可能。
3.有宫腔操作史人群:既往有多次人工流产、剖宫产等宫腔操作史者,是子宫息肉和腺肌症的高危人群,需注意术后恢复,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