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雄激素诱导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多种因素相关,典型表现有粉刺等炎症表现,好发于面颊、额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与马拉色菌等真菌定植感染、皮脂分泌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皮损多为红斑基础上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伴瘙痒,好发于头皮等皮脂溢出部位,显微镜下观察皮屑可能发现马拉色菌菌丝或孢子辅助诊断。
一、定义差异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与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多种因素相关;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马拉色菌等真菌定植感染、皮脂分泌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区别
1.痤疮:典型表现为粉刺(包括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炎症明显时可出现红色炎性丘疹,严重者可形成深在性囊肿、结节,愈后可能遗留瘢痕。
2.脂溢性皮炎:皮损多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头皮部位可表现为弥漫性灰白色糠秕状鳞屑,伴轻度瘙痒,严重时可有油腻性痂皮;面部受累时常见眉弓、鼻唇沟、面颊等部位出现红斑、油腻性鳞屑,可伴有轻度脱屑。
三、好发部位差异
1.痤疮: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肩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2.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面部(如眉弓、鼻唇沟、面颊等)、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于头皮、额部、眉间及面颊部,表现为油腻性红斑鳞屑。
四、病因机制差异
1.痤疮:雄激素水平升高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致导管堵塞,皮脂排出受阻形成微粉刺,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引发炎症反应;此外,遗传、免疫、内分泌紊乱、饮食(如高糖、高脂饮食)、精神因素等也与痤疮发病相关。
2.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在脂溢部位定植、增殖,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皮脂分泌增多为马拉色菌等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导致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遗传因素可影响个体对脂溢性皮炎的易感性,部分患者存在神经递质异常相关的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特点
1.痤疮: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有时可检测性激素水平等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内分泌异常,但并非诊断必需。
2.脂溢性皮炎:在显微镜下观察皮屑,可能发现马拉色菌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辅助诊断,但确诊主要依据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