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发病与先天因素(如某些部位先天薄弱)和后天因素(如年龄增长、长期慢性咳嗽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局部可复性肿块等,诊断靠体格检查等,治疗分小儿暂不手术观察、成人及6月以上婴儿手术、不能耐受手术者用疝带保守治疗等。
一、常见类型及特点
腹股沟疝:较为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囊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疝囊经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脐疝:包括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婴儿脐疝多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婴儿啼哭时脐部膨出;成人脐疝则多见于中年经产妇女,常因腹内压增高引起。
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由于股管较窄,所以容易发生嵌顿。
二、发病原因
先天因素:某些部位存在先天性的薄弱区域,如腹股沟管在胚胎时期是睾丸下降的通道,出生后原本应该闭合,但部分人可能闭合不全,为疝气的形成留下隐患;脐环在胎儿出生后未能及时闭合等也与脐疝的发生相关。
后天因素:年龄增长会使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逐渐退变、薄弱,老年人相对更容易患疝气;长期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咳嗽时腹内压持续升高,容易诱发腹股沟疝等;便秘导致排便时腹内压增高,也会增加疝气发生风险;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腹内压力较高,也是疝气的易发人群;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腹部用力频繁且较大,也易引发疝气。
三、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通常在腹股沟区等相关部位可看到或摸到可复性的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若疝气发生嵌顿,肿块则不能回纳,同时伴有明显疼痛,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肠梗阻表现。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婴儿患脐疝时,脐部可见球形或半球形可复性肿物,婴儿安静或平卧时肿物消失,哭闹时肿物突出;老年患者由于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疝气嵌顿后发生绞窄、坏死的风险相对较高,临床表现可能更为复杂,需更加警惕。
四、诊断与治疗
诊断:一般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医生可触及肿块并了解其特点,必要时可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疝气的类型等。
治疗:对于小儿疝气,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暂不手术,密切观察;6个月以上的婴儿及成人疝气一般需手术治疗,手术是治愈疝气的有效方法,包括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疝带等保守治疗方法,但疝带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疝气,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疝内容物与疝囊发生粘连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