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溃疡是发生在女性外阴部的溃疡性病变,可由感染性因素(如单纯疱疹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外伤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外阴溃疡伴疼痛等不适,需结合多方面检查诊断,治疗依病因针对性处理,特殊人群需特殊考量
感染性因素相关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是常见的致病病毒之一,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外阴溃疡,多表现为簇集或散在的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有疼痛等症状。例如,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较为常见,患者多有不洁性接触史,在性活跃人群中相对高发,尤其在有过生殖器疱疹病史的人群中易复发。
细菌感染:如白塞病可出现外阴溃疡,同时常伴有口腔溃疡、眼部病变等。另外,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外阴溃疡,一般局部会有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溃疡表面可能有脓性分泌物。这类感染在卫生状况较差、局部皮肤有破损且未及时清洁护理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尤其女性若不注意外阴清洁,就增加了细菌感染引发外阴溃疡的风险。
真菌感染:念珠菌感染也可引起外阴溃疡,常伴有外阴瘙痒、白带增多且呈豆腐渣样等表现。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环境改变,更易发生念珠菌感染进而出现外阴溃疡,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
非感染性因素相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贝赫切特综合征,除了外阴溃疡外,还累及口腔、眼部等多部位,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血管炎相关疾病,具体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有关,其发生发展与个体的免疫遗传背景等因素相关,女性患者相对男性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及表现差异。
恶性肿瘤:外阴癌等恶性肿瘤也可表现为外阴溃疡,通常溃疡边界不清,质地较硬,可能伴有出血、恶臭等表现,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外阴部细胞发生恶变的风险可能增加,所以老年女性需尤其警惕外阴恶性肿瘤导致的外阴溃疡情况。
外伤:外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后,也可能形成溃疡,有明确的外伤史可寻,局部可能有外伤后的红肿、淤血等表现,在有剧烈活动或外阴部易受碰撞的人群中可能发生,比如从事某些需要剧烈运动且外阴部易受伤的职业人群等。
外阴溃疡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外阴部位的溃疡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瘙痒、烧灼感等不适,溃疡的形态、大小、深浅等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在诊断方面,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细菌培养、自身抗体检测等)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治疗则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感染性因素导致的需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非感染性因素则需针对原发疾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妊娠期女性出现外阴溃疡时,需格外谨慎用药,因为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老年女性出现外阴溃疡时,要更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排查恶性肿瘤等严重情况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