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发的常见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病因包括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接触物、自身免疫等,临床表现为风团红斑伴剧烈瘙痒,分急慢性,诊断通过病史采集、观察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需避免诱因并使用抗组胺药等,预防要观察规避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规律生活,特殊人群中儿童用药需谨慎、孕妇哺乳期遵医嘱、老年用药考虑基础病和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
过敏性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发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属于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
二、病因
1.食物因素:鱼虾、蟹贝、坚果、蛋类等食物中的异体蛋白可引发过敏,是儿童及成人常见过敏原。2.药物因素: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等药物可通过免疫机制诱发过敏性荨麻疹。3.感染因素:病毒(如感冒病毒)、细菌(如链球菌感染)、寄生虫(如蛔虫)等感染可成为诱因。4.吸入物因素: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等吸入性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5.接触物因素:化妆品、金属饰品、橡胶制品、某些植物等接触皮肤后可导致过敏。6.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出现过敏性荨麻疹,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引发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风团和红斑,风团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呈淡红或苍白,常伴剧烈瘙痒。2.病程分类:分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6周,慢性病程≥6周,慢性者风团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病前接触史、用药史、饮食史、感染史等。2.临床表现观察:依据典型风团及红斑表现初步诊断。3.辅助检查:必要时行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以明确过敏原及辅助判断病情。
五、治疗
1.避免诱因:明确过敏原后应严格避免接触,如停止食用过敏食物、更换可能致敏的药物等。2.药物治疗:首选抗组胺药,如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减轻风团症状;病情严重出现喉头水肿等危急情况时,需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但具体用药需遵循临床指南,严格依据病情由医生判断。
六、预防
1.观察并规避过敏原:通过记录饮食、接触物等,找出可能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2.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护肤品,避免过度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3.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及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抗组胺药选择需谨慎,优先选用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且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用药需权衡利弊,应咨询医生后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自行用药。3.老年患者: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血管、肝肾等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优先选择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