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肾性高血压发病机制是肾脏病变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及影响钠排泄引发血压升高,临床表现有紫癜等典型表现伴血压升高及肾脏受累,诊断需有紫癜病史、规范测血压及肾脏相关检查,治疗采用基础治疗并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特殊人群中儿童用此类药需谨慎、老年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妊娠期需权衡母婴安全。
一、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当累及肾脏时可引发肾性高血压。其发病机制与肾脏病变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密切相关,肾脏受损后释放肾素,促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进而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后者可引起血管收缩、水钠潴留,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同时,肾脏病变还可能影响钠排泄,进一步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患者除具有过敏性紫癜典型表现(如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外,会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血压升高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能仅为血压轻度波动,重者可达到高血压危象水平,同时可伴随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异常等肾脏受累相关表现。
三、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有过敏性紫癜病史,且出现血压升高表现。2.血压测量:规范测量血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考虑高血压。3.肾脏相关检查:行尿常规检查观察蛋白尿、血尿情况,检测肾功能评估肾脏功能,必要时行肾脏活检明确肾脏病变程度及类型,以辅助判断高血压与肾脏病变的关联。
四、治疗原则
1.过敏性紫癜基础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过敏性紫癜病情,如对于有明显肾脏受累的患者,可能需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治疗。2.血压控制: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可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功能,但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如干咳、高钾血症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时需谨慎,应密切监测血压及肾功能,同时需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度运动、低盐饮食等),且避免低龄儿童不合理使用可能影响其健康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使用降压药物时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如ACEI类药物可能引起干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ARB类药物可能导致低血压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严格把控血压控制目标(一般可将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若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mmHg以下),同时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
妊娠期患者:过敏性紫癜合并高血压的妊娠期女性需格外谨慎,降压药物选择需权衡母婴安全,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方案,同时密切监测孕妇血压及胎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