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妇科常见宫腔内病变,由子宫内膜过度生长形成,可单个或多个存在。发病与内分泌、炎症及年龄、高血压、肥胖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异常子宫出血、白带异常、不孕或流产等。诊断靠妇科检查、超声、宫腔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分保守观察和手术,手术有宫腔镜下摘除术等。不同人群影响不同,育龄女性影响受孕流产需积极治疗,绝经后女性要关注变化,有基础疾病者需控制基础病后再治。
发病原因
内分泌因素:雌激素水平过高是主要诱因,雌激素可促使子宫内膜增生,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可能导致息肉形成,多见于青春期、围绝经期或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者。
炎症因素: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如阴道炎、宫颈炎等蔓延至子宫内膜,可引起子宫内膜息肉,例如慢性子宫内膜炎会反复刺激内膜,增加息肉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年龄增长、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也可能与子宫息肉的发生有关,年龄越大,子宫息肉发病几率相对越高;肥胖人群体内代谢异常,可能影响激素水平和内膜状态,从而易引发息肉。
临床表现
异常子宫出血:常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例如原本月经规律的女性出现经期超过7天,或两次月经间隔时间缩短等情况。
白带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白带增多,或白带中带有血丝,若息肉发生坏死、感染,还可能出现脓性白带。
不孕或流产:息肉位于子宫腔内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着床,从而导致不孕;已妊娠者,息肉可能影响胎盘植入或发育,增加流产风险。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等检查初步了解子宫大小、形态等情况,但仅靠妇科检查难以确诊。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宫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团,有助于初步判断息肉情况,但有时难以与黏膜下肌瘤等疾病鉴别。
宫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可明确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等,并且可以在宫腔镜下直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
病理检查:将宫腔镜下取得的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可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有恶变倾向等。
治疗与处理
保守观察: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尤其是绝经后无症状的息肉,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超声等,因为部分小息肉可能会自行消退。
手术治疗:
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适用于有症状的息肉,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宫腔镜将息肉切除,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子宫内膜切除术:对于多发、复发及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内膜切除术,但该手术会影响生育,需谨慎选择。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若有生育计划,子宫息肉可能影响受孕或导致流产,应积极治疗,待息肉处理后再考虑备孕,治疗后需遵医嘱监测子宫恢复情况及受孕时机。
绝经后女性:虽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关注息肉变化,若出现异常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就诊检查,必要时手术切除。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可能影响手术耐受性及术后恢复等,在治疗子宫息肉前需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