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涉经血逆流、体腔上皮化生、免疫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有盆腔疼痛进行性加重、性交痛、不孕,诊断靠病史症状评估、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药物(用GnRH-a等抑制卵巢功能缓解症状有副作用)和手术(据情况选保留或广泛切除),特殊人群孕妇需监测病情变化定分娩方式,老年患者术后加强护理监测及营养支持,生活方式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劳、适当锻炼(避剧烈)、合理作息。
一、发病机制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可能涉及经血逆流,即经期时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至盆腔,种植于局部组织;体腔上皮化生,腹膜等体腔上皮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免疫炎症反应,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不能有效清除,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病变进展。
二、临床表现
1.盆腔疼痛:呈现进行性加重特点,月经期间疼痛尤为显著,疼痛部位多为盆腔、下腹部等,疼痛程度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疼痛剧烈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性交痛:性生活时会出现盆腔部位疼痛,这是因为病变累及盆腔内性交相关组织,性交刺激可引发疼痛。
3.不孕:病变可能影响盆腔内生殖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累及输卵管、卵巢等,从而影响受孕,导致不孕发生率升高。
三、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月经史、盆腔疼痛史、生育史等,结合典型症状初步判断可能患有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2.妇科检查:通过妇科双合诊、三合诊等检查,可发现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宫骶韧带增粗等异常体征,但部分情况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3.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能清晰评估病变范围,准确判断病变浸润至盆腔腹膜下深部组织、宫骶韧带、直肠阴道隔等部位的浸润深度,为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四、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可选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激素分泌,进而缓解症状,不过药物治疗可能会带来如骨量丢失等副作用,需密切关注。
2.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选择手术方式。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手术时尽量保留生育功能,精准切除病灶但避免过度破坏生殖器官结构;对于无生育需求的年长患者,可考虑更广泛的手术切除病灶,但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
五、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1.孕妇:孕妇合并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时,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孕期激素水平改变可能影响病情进展,分娩方式的选择要依据具体病情来决定,如病变是否影响产道等情况综合判断。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恢复过程中需加强护理和监测,关注术后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出血等情况,由于其机体修复能力不如年轻患者,要注重营养支持等促进恢复的措施。
六、生活方式建议
患者应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同时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身体机能恢复和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