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寻找并规避食物、感染、药物、吸入物、接触物等诱因,局部用温水轻柔清洁皮肤并给宝宝穿宽松柔软棉质衣物,可考虑遵医生评估使用抗组胺药物,若有重症表现立即送医,同时关注婴儿、幼儿、学龄儿童等不同年龄特点、宝宝过敏史及特殊病史,密切监测宝宝精神状态、体温、荨麻疹变化情况。
一、寻找并规避诱因
1.食物因素:排查宝宝近期饮食,若怀疑食物过敏引起荨麻疹,需严格记录饮食日志,明确可能致敏的食物并避免食用,常见易致敏食物有鱼虾、蛋类、牛奶、坚果等,不同年龄宝宝饮食结构不同,婴儿可能对母乳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时需母亲回避相关食物,幼儿则要注意辅食中易致敏食物的摄入。
2.感染因素:关注宝宝是否有感染迹象,如发热、咳嗽、腹泻等,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等)都可能引发荨麻疹,若存在感染需及时就医明确感染类型并进行相应抗感染处理。
3.药物因素:回忆宝宝近期是否使用新药物,某些药物可能是诱因,如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解热镇痛药等,若怀疑药物引起需在医生指导下停用可疑药物。
4.吸入物因素:查看生活环境中是否有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吸入物,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扫、更换床单被罩等,减少吸入物接触。
5.接触物因素:检查宝宝接触的衣物材质、洗浴用品、玩具等,避免接触可能致敏的化学物质或刺激性物质,选择温和的洗浴用品和棉质宽松衣物。
二、局部皮肤护理
1.清洁皮肤:使用温水轻柔清洗皮肤,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可能刺激皮肤,过低达不到清洁效果,清洗频率适中,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
2.穿着衣物:给宝宝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衣物过紧摩擦皮肤,减少对荨麻疹部位的刺激,棉质衣物透气性好,利于皮肤呼吸和恢复。
三、药物治疗相关
1.抗组胺药物:可考虑使用抗组胺药物,如口服西替利嗪滴剂等(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但要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根据宝宝年龄、体重等因素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注意避免低龄儿童不恰当使用抗组胺药物,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确定是否使用及药物选择。
2.重症情况处理:若宝宝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重症荨麻疹表现,需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可能涉及肾上腺素等药物的使用(需专业操作)。
四、特殊人群及整体关注
1.年龄因素:婴儿和幼儿皮肤娇嫩,护理时更需精细,避免搔抓导致皮肤损伤,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标准,不同年龄段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不同,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学龄儿童则需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荨麻疹影响社交等情况。
2.过敏病史及特殊病史:对于有过敏病史的宝宝,更要严格排查诱因,在处理荨麻疹时要告知医生过敏史,以便更精准用药和处理;有特殊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肝肾疾病等)的宝宝,使用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医生需综合评估病情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一般状况监测:密切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荨麻疹的变化情况,如皮疹范围是否扩大、瘙痒程度有无加重等,若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