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病因主要为阑尾管腔堵塞及细菌入侵,临床表现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等症状和右下腹固定压痛等体征,分为急性(含单纯性、化脓性、坏疽及穿孔性、周围脓肿)与慢性,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儿童症状不典型易穿孔、老年人反应差穿孔率高、妊娠期阑尾炎难诊断需谨慎处理。
一、定义
阑尾炎是指阑尾发生的炎症性疾病,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阑尾作为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位于右下腹髂窝内,近端与盲肠相通,远端为盲端。
二、病因
1.阑尾管腔堵塞:这是最常见的病因,多由淋巴滤泡增生、粪石等引起,导致阑尾腔阻塞后,阑尾黏膜仍继续分泌黏液,使腔内压力上升,阻碍阑尾静脉回流,进而引发炎症。
2.细菌入侵:当阑尾管腔堵塞后,细菌繁殖并侵入阑尾壁,释放内毒素和外毒素,损伤黏膜并导致感染扩散,引发阑尾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初期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若出现高热提示感染较重或有穿孔可能。
2.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是重要体征,部分患者可触及右下腹压痛性包块(见于阑尾周围脓肿时),腹膜刺激征(如反跳痛、肌紧张)提示阑尾炎症加重,可能出现穿孔。
四、分类
1.急性阑尾炎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变多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阑尾轻度肿胀,临床表现相对较轻。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炎症累及肌层和浆膜层,腹痛加重,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
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暗紫色或黑色,易发生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穿孔后,大网膜及周围组织包裹阑尾形成脓肿,表现为右下腹包块、低热等。
2.慢性阑尾炎:多由急性阑尾炎迁延而来,表现为右下腹部间断性隐痛或胀痛,可伴有胃肠道不适等。
五、诊断
1.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腹痛发生的部位、转移过程等病史,结合右下腹固定压痛的体格检查,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感染。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等;腹部CT对复杂病例的诊断有帮助,能更清晰显示阑尾情况及周围组织病变。
六、治疗
1.手术治疗:绝大多数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阑尾炎,尤其是急性化脓性、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等。
2.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早期、阑尾周围脓肿炎症局限等情况,主要通过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仍需及时手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阑尾炎症状常不典型,腹痛部位可能不固定,病情进展快,易出现穿孔等并发症,需高度警惕,一旦怀疑应尽早就诊。
2.老年人:老年人反应能力差,阑尾炎症状可能较轻,但病情进展迅速,穿孔率高,应及时评估并处理。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阑尾炎较难诊断,因子宫增大,阑尾位置改变,压痛部位可能偏高,且炎症易扩散,需谨慎处理,权衡手术对胎儿的影响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