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主要分为色素型、血管型和结构型三种。色素型黑眼圈与遗传和日晒有关,遗传使眼周黑色素细胞数量或活性高,日晒刺激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血管型黑眼圈和年龄、眼部疲劳及血液循环有关,年龄增长致眼周皮肤变化使静脉血管显露,眼部疲劳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结构型黑眼圈与眼窝凹陷和眼睑皮肤松弛有关,年龄增长致眼窝脂肪萎缩或眼睑皮肤松弛形成阴影。
一、色素型黑眼圈
(一)遗传因素
有些人天生眼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数量较多或者活性较高,这与遗传基因有关,比如父母一方或双方有容易出现黑眼圈的体质,子女出现色素型黑眼圈的概率相对较高。从基因层面来看,遗传决定了皮肤中黑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而影响黑色素的合成与分布,在眼周皮肤就表现为黑眼圈较为明显。
(二)日晒因素
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紫外线会刺激眼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分泌更多的黑色素。紫外线可以激活酪氨酸酶,加速黑色素的合成过程,使眼周皮肤黑色素沉积,从而形成黑眼圈。例如,长时间从事户外工作且未做好眼周防晒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色素型黑眼圈。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因日晒导致色素型黑眼圈,青少年时期皮肤屏障相对较薄,对紫外线的防御能力较弱,若不注意防晒,更易受影响;成年人长时间户外活动也会增加日晒对眼周皮肤的损伤风险。
二、血管型黑眼圈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周皮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逐渐流失,皮肤变薄、松弛,眼周的静脉血管更容易显露出来。一般在30岁以后,这种情况会逐渐明显,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皮肤的修复能力下降,眼周血管的外观更容易被察觉,导致血管型黑眼圈出现或加重。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皮肤较厚且血管不明显,较少出现血管型黑眼圈;而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血管型黑眼圈会更为常见。
(二)眼部疲劳与血液循环因素
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等会导致眼周血液循环不畅。当眼部疲劳时,眼周的血管处于紧张收缩或扩张不规律的状态,血液淤积在眼周静脉中,使眼周呈现出青黑色的外观。比如经常熬夜加班、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眼部疲劳状况较为常见,容易引发血管型黑眼圈。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长期熬夜的人群血管型黑眼圈出现的概率相对更高;而生活作息规律的人群,相对较少受到眼部疲劳导致的血管型黑眼圈影响,但如果偶尔熬夜等也可能引发短暂的血管型黑眼圈。
三、结构型黑眼圈
(一)眼窝凹陷因素
眼窝凹陷主要是由于眼周脂肪组织减少或眼部皮肤松弛下垂等原因导致。随着年龄增长,眼周的脂肪会逐渐萎缩,尤其是中老年人,眼窝凹陷情况更为明显,这会使得眼周形成阴影,看起来像黑眼圈。儿童和青少年一般眼窝脂肪较为饱满,较少出现眼窝凹陷相关的结构型黑眼圈;而随着年龄增加,眼窝凹陷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进而引发结构型黑眼圈。
(二)眼睑皮肤松弛因素
眼睑皮肤松弛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皮肤松弛后会堆积在眼周,形成褶皱,从而造成阴影效果,看起来像黑眼圈。此外,一些眼部手术或外伤等也可能导致眼睑皮肤松弛,进而引发结构型黑眼圈。年轻人如果有眼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眼睑皮肤松弛,但相对中老年人来说概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