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活性子宫内膜细胞种植于子宫外的常见妇科疾病,典型症状含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痛经、月经异常、不孕及其他部位受累表现,诊断可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腹腔镜,治疗分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节)和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避孕药),育龄、青春期、更年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定义与基本概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其典型症状之一为痛经,多表现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可发生在月经期间、经期前后及性交等情况下。
二、症状表现
1.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症状,疼痛多始于月经前1~2天,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蔓延至腰骶部、肛门、大腿等部位,部分患者疼痛程度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
3.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较高,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
4.其他:肠道受累时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泌尿系统受累时可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
三、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可触及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子宫后倾固定等体征,但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阳性体征。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手段,可发现异位的子宫内膜病灶;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异位病灶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等。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等,还可进行活检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式
(一)非药物干预
1.生活方式调整: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症状,如散步、瑜伽等,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2.心理调节:长期的痛经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调节心理状态,也有助于缓解痛经带来的不适。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疼痛;激素类药物如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可抑制卵巢功能,使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孕药也可用于调节月经周期,减轻痛经症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生育,需及时就医评估生育功能,必要时采取辅助生殖技术等助孕措施,同时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2.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使用激素类药物需谨慎,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式缓解痛经,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3.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症状可能会因体内激素变化而有所不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监测骨密度等,预防骨质疏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