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痛经及相关疼痛机制,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非药物干预有物理、运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手术有子宫动脉栓塞、内膜或全子宫切除,特殊人群育龄期、围绝经期及有基础疾病者需依情况选治疗方案。
一、子宫腺肌症疼痛的定义与特点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之一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经期加重,经后缓解,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部分患者疼痛剧烈可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机制与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等因素相关。
二、疼痛评估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痛经起始时间、疼痛程度(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及既往治疗情况。
2.妇科检查:妇科触诊可能发现子宫均匀增大或局限性结节,质地较硬,有压痛。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增厚等表现;MRI检查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及病变范围评估更具特异性。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1.物理治疗:热敷下腹部可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子宫肌层痉挛,从而减轻疼痛,一般可选择温敷袋等,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
2.运动疗法: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内分泌,有助于减轻疼痛,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盆腔充血。
3.心理干预:长期疼痛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缓解因疼痛引发的不良情绪,进而减轻疼痛感知。
四、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作用,可有效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但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疾病史者需谨慎使用。
2.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月经量,从而减轻子宫腺肌症相关疼痛,适用于有避孕需求且痛经症状较轻的患者,但需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内分泌紊乱等副作用。
五、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症状严重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干预。常见术式包括:
1.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栓塞子宫动脉,减少病灶血供,缓解疼痛,适用于不宜或不愿接受子宫切除的患者。
2.子宫内膜去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是根治性治疗方法,适用于病情严重、无生育需求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子宫内膜去除术可减少月经量及缓解疼痛,适用于年轻、有保留子宫意愿的患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需综合考虑生育需求选择治疗方案,有生育计划者优先选择保留子宫的治疗方式,如药物保守治疗等。
2.围绝经期女性:可根据病情进展及全身状况选择合适治疗方式,如症状较轻可继续药物对症处理,症状严重则可考虑手术。
3.有基础疾病者:合并胃肠道疾病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警惕胃肠道出血风险,用药前需评估胃肠道状况;老年患者行手术治疗时需严格评估心肺功能等机体耐受情况,确保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