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脏病原因包括基础心脏病如先天性、风湿性、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及妊娠分娩时血容量变化、分娩期负担、产褥期影响,干预措施有孕前全面评估,孕期定期产检、合理休息饮食与药物管理,分娩期据心功能等选分娩方式并监测,产褥期监测心功能、保证休息预防感染及心理支持。
一、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原因
1.基础心脏病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较为常见,其妊娠风险与缺损大小、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一般缺损较小、心功能Ⅰ-Ⅱ级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妊娠相对风险较低,而缺损较大或心功能较差者妊娠时心脏负担加重风险高。
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妊娠期间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会使左心房压力进一步升高,加重肺淤血等情况,增加心脏负担。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妊娠时心脏代偿能力受限,易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心律失常: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持续性房颤等,会影响心脏正常节律与泵血功能,妊娠期间可能加重病情。
2.妊娠分娩对心脏的影响:
血容量变化:妊娠6-8周开始血容量逐渐增加,32-34周达高峰,较孕前增加30%-45%,心脏需泵出更多血液以满足机体需求,加重心脏负荷。
分娩期负担:分娩时子宫收缩、产妇用力屏气等使回心血量急剧增加,尤其是第二产程,心脏需承受更大压力,易诱发心力衰竭等。
产褥期影响:产后3天内子宫缩复使大量血液回流入体循环,且产妇身体代谢仍较旺盛,心脏负担在产褥期初期仍较重。
二、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干预措施
1.孕前评估:
对有心脏病史的女性,孕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脏超声检查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等。心功能Ⅰ-Ⅱ级者一般可考虑妊娠;心功能Ⅲ-Ⅳ级者,妊娠会增加孕产妇及胎儿风险,通常不宜妊娠,需避孕。
2.孕期管理:
定期产检:密切监测孕妇心功能变化,如心率、呼吸、水肿等情况,一般每2-4周产检一次,必要时增加产检频率。
休息与饮食:保证孕妇充足休息,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营养均衡,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5g),预防贫血等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可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药物管理:对于有心力衰竭风险的孕妇,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利尿剂等,但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3.分娩期处理:
分娩方式选择:根据心功能及产科情况决定。心功能Ⅰ-Ⅱ级、胎儿情况良好、胎位正常者,可考虑阴道分娩,但需缩短第二产程,避免产妇用力,可通过助产等方式缩短产程;心功能Ⅲ-Ⅳ级、胎儿窘迫、胎位异常等情况,多需剖宫产终止妊娠。
产程监测: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心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4.产褥期护理:
心功能监测:产后继续监测心功能,观察有无心悸、气短等不适,一般产后3天内仍需重点监护。
休息与感染预防:保证产妇充分休息,产后前2周应绝对卧床休息。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
心理支持:关注产妇心理状态,妊娠合并心脏病可能使产妇产生焦虑、担忧等情绪,需给予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利于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