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外阴瘙痒常见原因有局部感染(念珠菌、细菌感染)、局部过敏(卫生巾、化纤内裤过敏)、卫生不良、机体激素变化、糖尿病等,应对建议包括保持外阴清洁、观察症状变化、针对病因处理及哺乳期产妇特殊注意事项。
1.局部感染
念珠菌感染:女性在产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阴道内环境易发生改变,念珠菌容易大量繁殖引发感染。有研究表明,产后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白带呈豆腐渣样等。
细菌感染:产后会有恶露排出,若个人卫生护理不当,如未能及时更换卫生巾等,外阴局部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引发细菌性外阴炎症,导致外阴瘙痒,同时可能伴有外阴局部的红肿等表现。
2.局部过敏
卫生巾过敏:产后女性需要长时间使用卫生巾,部分女性可能对卫生巾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如表面的胶层、材质等,从而引起外阴瘙痒,一般局部会有红斑、丘疹等过敏表现。
化纤内裤过敏:穿着化纤材质的内裤,其不透气且可能含有一些刺激性化学物质,接触外阴皮肤后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外阴瘙痒症状。
3.卫生不良
产后恶露持续排出,若没有经常清洗外阴,会导致局部污垢堆积,刺激外阴皮肤,引起瘙痒。同时,不勤换内裤也会加重这种刺激,使得外阴瘙痒情况愈发严重。
4.机体激素变化
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从孕期的高激素状态逐渐恢复到非孕期水平,这种激素波动可能会对外阴皮肤的状态产生影响,导致外阴皮肤的敏感性增加,容易出现瘙痒症状。
5.其他因素
糖尿病:若产妇本身患有糖尿病,产后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进而增加了外阴瘙痒的发生风险,同时可能还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相关症状。
产后外阴瘙痒的应对建议
1.保持外阴清洁
产后应注意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清洗时要注意由前向后清洗,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阴道及外阴部位。清洗用具要专人专用,定期消毒。
勤换卫生巾,建议每2-3小时更换一次,选择透气性好、质量合格的卫生巾。同时,内裤要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每天更换并清洗,清洗后的内裤最好在阳光下暴晒消毒。
2.观察症状变化
密切关注外阴瘙痒的程度、伴随症状等。如果瘙痒持续不缓解或伴有白带异常(如白带异味、颜色异常等)、外阴红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白带常规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3.针对病因处理
若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外阴瘙痒,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若是细菌感染,可能会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对于过敏因素导致的外阴瘙痒,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必要时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果是糖尿病导致的外阴瘙痒,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根本上减少外阴瘙痒的发生风险。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哺乳期产妇,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健康。所以在使用药物治疗外阴瘙痒时,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处于哺乳期,以便医生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哺乳期产妇在注意外阴清洁等护理措施时要更加细心,因为自身身体恢复和婴儿健康都需要关注,任何形式的不规范表述都不被允许,需严格遵循结构化要求进行准确、规范的内容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