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疤痕是皮肤受创伤后机体修复中异常增生的结缔组织,分类有局限原损伤部位呈红肿隆起等的增生性疤痕、超出原损伤范围呈蟹足样等的瘢痕疙瘩、外观凹陷与深部组织粘连的萎缩性疤痕,影响因素包括伤口深度、感染、个体瘢痕体质、年龄、皮肤张力部位、生活方式中吸烟及高糖,儿童皮肤代谢活跃但瘢痕体质需防创伤,成年人修复慢瘢痕体质避不必要创伤,老年人愈合慢需注意伤口清洁营养等。
一、疤痕的定义与形成机制
皮肤疤痕是皮肤受到创伤(如手术、烧伤、切割伤、擦伤等)后,机体修复过程中异常增生的结缔组织。其形成机制是皮肤损伤触发创伤修复反应,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并合成过多胶原纤维,同时胶原降解失衡,导致胶原过度沉积于皮肤组织中,最终形成外观及质地异于正常皮肤的疤痕组织。
二、疤痕的分类
(一)增生性疤痕
局限于原损伤部位,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隆起,颜色呈红色或紫红色,质地坚硬,常伴有瘙痒感,一般在伤后3-6个月内逐渐增生,之后可能逐渐软化但难以完全恢复至正常皮肤状态,常见于深度烧伤或严重创伤修复后。
(二)瘢痕疙瘩
超出原损伤范围,呈蟹足样或蝴蝶状向外生长,质地坚硬,颜色可呈淡红或暗红色,常无明显疼痛但有瘙痒,多发生于有瘢痕体质的人群,且有一定遗传倾向,外伤、手术等轻微损伤即可诱发其形成。
(三)萎缩性疤痕
外观呈凹陷性,与深部组织紧密粘连,表皮菲薄,局部血液循环差,常因深度烧伤、感染严重的伤口愈合后形成,可能影响局部皮肤的功能与外观。
三、影响疤痕形成的因素
(一)伤口特征
伤口深度是关键因素,深度达真皮深层及以下的伤口更易形成明显疤痕;伤口感染会加重炎症反应,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增加疤痕形成概率。
(二)个体体质
瘢痕体质者体内胶原代谢异常,创伤后极易形成增生性疤痕或瘢痕疙瘩;此外,年龄也是重要因素,儿童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瘢痕体质儿童仍需格外注意预防伤口感染;成年人疤痕修复速度较慢,而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下降,疤痕愈合过程可能延缓且并发症风险增加。
(三)皮肤张力部位
关节部位、胸部等皮肤张力较大的部位,伤口愈合时受到的牵拉作用明显,易导致胶原异常排列,增加疤痕增生的可能性。
(四)生活方式
吸烟会影响伤口局部血液循环,阻碍营养物质输送及氧供,延缓伤口愈合并促进疤痕形成;高糖饮食可能通过影响胶原代谢,促使胶原过度合成,加重疤痕程度。
四、不同人群的疤痕相关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新陈代谢活跃,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瘢痕体质儿童需严格避免皮肤创伤,一旦发生伤口应及时、妥善处理以降低疤痕形成风险;日常需注意避免搔抓皮肤,防止因外伤诱发疤痕增生。
(二)成年人
成年人疤痕修复过程较慢,瘢痕体质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若因特殊情况需手术等操作,术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疤痕风险;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以利于皮肤良好修复。
(三)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胶原含量减少、弹性下降,疤痕愈合时间延长,且易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影响修复。需特别注意伤口清洁,预防感染,同时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辅助促进皮肤修复的措施,但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