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包括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病原体分别为假丝酵母菌和阴道毛滴虫,前者在阴道环境改变时发病,后者通过性接触或间接传播且适宜特定环境生长;临床表现各有不同,霉菌性阴道炎有外阴瘙痒灼痛等症状及相应检查表现,滴虫性阴道炎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及检查表现;实验室检查分别通过找假丝酵母菌或阴道毛滴虫确诊;治疗上霉菌性阴道炎消除诱因后局部或全身用抗真菌药,滴虫性阴道炎全身用甲硝唑等且性伴侣需同时治疗;预后方面霉菌性阴道炎多数可治愈但易复发,滴虫性阴道炎多数可治愈但复发率高需随访及性伴侣同时治疗。
一、病原体方面
霉菌性阴道炎: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属于条件致病菌,常见的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当阴道内环境改变,如局部免疫能力下降、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等情况时易发病。
滴虫性阴道炎:病原体是阴道毛滴虫,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阴道毛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繁殖。
二、临床表现方面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瘙痒症状时轻时重,严重时坐卧不宁,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其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若合并其他感染则分泌物呈脓性;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若合并尿道感染,可有尿频、尿痛,有时可见血尿;阴道毛滴虫能吞噬精子,并能阻碍乳酸生成,影响精子在阴道内存活,可致不孕。检查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后穹窿有多量白带,呈灰黄色、黄白色稀薄液体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常呈泡沫状。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霉菌性阴道炎: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常用方法是悬滴法,将阴道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镜下寻找芽生孢子和假菌丝;也可采用革兰染色法检查,阳性率更高;还可以进行真菌培养,若为阳性可确诊,且能确定菌种。
滴虫性阴道炎: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阴道毛滴虫即可确诊。最简便的方法是悬滴法,将阴道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的温生理盐水中,立即在低倍镜下寻找活动的阴道毛滴虫;也可以采用培养法,准确性更高。
四、治疗方面
霉菌性阴道炎:治疗原则为消除诱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局部用药可选用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制霉菌素制剂等放置于阴道内;全身用药可选用氟康唑等。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对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需要及时停用相关药物等。
滴虫性阴道炎:治疗需全身用药,主要治疗药物为甲硝唑或替硝唑。性伴侣需要同时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交;内裤及洗涤用的毛巾应煮沸5~10分钟以消灭病原体;妊娠早期慎用甲硝唑,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
五、预后方面
霉菌性阴道炎: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治愈,但容易在月经前后复发,若患者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尿病等情况,复发的可能性更高,需要积极处理相关诱因。
滴虫性阴道炎:经积极治疗后多数可以治愈,但复发率较高,约20%患者治疗后可再次感染,所以需要在治疗后随访,性伴侣同时治疗对于预防复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