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淋巴结肿大可由感染性因素(如EB病毒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分枝杆菌致淋巴结结核)、肿瘤性因素(如淋巴瘤、白血病)引起,评估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儿童防感染或血液疾病、成人重排查肿瘤;脂肪瘤是脂肪细胞异常增生的良性肿瘤,表现为皮下局限性肿块、质地软等,好发于肩背颈等部位,靠体格检查及超声诊断,特殊人群按情况处理,生活方式影响相对小。
一、全身淋巴结肿大的相关情况
全身淋巴结肿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感染性因素方面,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例如EB病毒感染引发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除了全身淋巴结肿大外,还常伴有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淋巴结结核,可出现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淋巴结可呈串珠样改变等。肿瘤性因素中,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均可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同时可能伴有发热、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白血病也会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除淋巴结肿大外,还可能有贫血、出血、发热等表现。全身淋巴结肿大的评估需结合详细病史(包括感染接触史、肿瘤家族史等)、全面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淋巴细胞等情况,病原学检查可明确是否有感染,肿瘤标志物如乳酸脱氢酶、β微球蛋白等对淋巴瘤等肿瘤性疾病有辅助诊断价值)以及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初步观察淋巴结大小、形态等,CT或PET-CT有助于更精准判断淋巴结情况及是否存在转移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全身淋巴结肿大需高度警惕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易扩散;成人全身淋巴结肿大则要重点排查肿瘤性疾病,尤其是近期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更应重视。女性与男性在全身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分布上可能无显著性别特异性,但某些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可能因性别有差异需综合考虑。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发生感染相关的全身淋巴结肿大,应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以维持良好免疫力。有基础病史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全身淋巴结肿大需考虑疾病累及淋巴系统等情况。
二、脂肪瘤的相关情况
脂肪瘤是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积聚形成的良性肿瘤。其典型表现为皮下可触及的局限性肿块,肿块质地柔软,呈分叶状或扁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一般无疼痛等不适症状。脂肪瘤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等部位,可单发或多发。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肿块性质,必要时可借助超声检查,超声下脂肪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均匀。脂肪瘤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脂肪代谢异常、遗传等因素可能有关。对于特殊人群,儿童的脂肪瘤一般生长缓慢,若肿块无明显增大、无不适症状,可暂时观察;成人的脂肪瘤若体积较小且无不适,也可定期随访;但如果脂肪瘤生长迅速、体积较大或出现疼痛等压迫症状时,则需考虑手术切除等干预措施。女性在乳房部位的脂肪瘤需与乳腺肿瘤等鉴别,可通过超声等检查明确;男性的脂肪瘤在诊断和处理上与其他部位类似,但也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生活方式对脂肪瘤的发生发展影响相对较小,但保持健康体重等有助于维持正常脂肪代谢,降低脂肪瘤相关风险。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若脂肪瘤不影响基础疾病控制,可按脂肪瘤的一般处理原则进行,若基础疾病与脂肪瘤存在关联,则需综合评估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