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浅表部位淋巴结直径超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属机体免疫对致病因素反应表现,病因分感染性(细菌、病毒、结核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恶性肿瘤转移、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浅表部位可触及肿块且因病因不同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有差异,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处理是针对病因针对性处理,儿童需警惕感染或血液系统疾病及时就医优先非侵入性检查,老年人重点排查恶性肿瘤转移需详细检查,妊娠期女性评估权衡利弊选对胎儿影响小检查且用药谨慎。
一、定义
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指人体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浅表部位的淋巴结直径超过正常范围(通常直径>1cm)的病理状态,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致病因素反应的一种表现。
二、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可导致相应区域淋巴结肿大,常伴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例如,化脓性扁桃体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
2.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出现颈部、腋窝等多处淋巴结肿大;HIV病毒感染初期也可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3.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可引发淋巴结结核,多表现为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可逐渐融合成块。
(二)非感染性因素
1.恶性肿瘤转移:如乳腺癌可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肺癌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淋巴瘤等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也会导致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质地硬、活动度差。
2.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常伴原发病的其他表现,如关节疼痛、皮疹等。
3.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病、药物过敏等可引发变态反应,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
三、临床表现
患者可自觉浅表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出现可触及的肿块,大小、质地、活动度因病因不同而异。感染性淋巴结肿大常伴压痛,质地可软可硬,活动度尚可;肿瘤性淋巴结肿大通常质地硬、活动度差,无压痛或轻度压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淋巴结肿大可能伴随原发病的全身症状。
四、评估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感染史、肿瘤家族史、过敏史等,了解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时间、发展速度、伴随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
(二)体格检查
触摸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粘连及压痛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协助判断感染或肿瘤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超声可初步判断淋巴结的结构、血流情况;CT、MRI等有助于评估深部淋巴结及周围组织情况;PET-CT对肿瘤转移的排查有一定价值。
(五〕病理检查
必要时通过淋巴结活检明确淋巴结的病理性质,如肿瘤的类型、感染的病原体等。
五、处理原则
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感染性因素引起的需针对相应病原体治疗,如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非感染性因素中,恶性肿瘤转移者需多学科综合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需用免疫调节药物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浅表淋巴结肿大需警惕感染(如EB病毒感染)或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应及时就医排查,优先采用非侵入性检查评估,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操作。
老年人:需重点排查恶性肿瘤转移可能,详细进行病史采集、全面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尽早明确病因以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妊娠期女性:评估时需权衡检查的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