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形成与生理结构、生活方式、疾病等因素相关。生理结构方面,眼周血管表浅致静脉血淤积、皮肤色素细胞异常会形成黑眼圈;生活方式上,睡眠不足、用眼过度、饮食不均衡会引发黑眼圈;疾病因素中,全身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肝病及眼部疾病如眼睑皮肤炎症、眼袋明显等都会导致黑眼圈。
一、生理结构因素
(一)眼周血管因素
眼周皮肤很薄,厚度约0.5-0.8mm,皮下组织少,当眼周血管表浅时,静脉血液容易在局部淤积,使得皮肤呈现出暗色调,从而形成黑眼圈。例如,年轻人由于眼周血液循环相对较好,但如果存在熬夜等情况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就可能出现暂时性的静脉血液淤积形成黑眼圈。对于儿童来说,正常情况下眼周血管相对清晰,但如果有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也可能影响眼周血液回流,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二)皮肤色素因素
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当黑色素合成增多或代谢异常时,会导致眼周皮肤色素沉着形成黑眼圈。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新陈代谢减缓,黑色素更容易在眼周堆积。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刺激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加,导致眼周出现色素沉着型黑眼圈。而儿童时期,黑色素细胞功能相对稳定,但如果有紫外线过度暴露等情况,也可能影响黑色素代谢,不过儿童时期因紫外线暴露导致黑眼圈的情况相对成人较少,但长期在户外且未做好防晒的儿童也需注意。
二、生活方式因素
(一)睡眠因素
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影响眼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睡眠时身体处于休息状态,有助于眼部组织的修复和毒素排出,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使眼周静脉回流不畅,血液瘀滞,同时眼部组织得不到良好的修复,进而形成黑眼圈。对于青少年来说,充足的睡眠是保证身体发育和眼部健康的重要因素,长期熬夜学习等会明显增加黑眼圈形成的风险;成年人长期加班、熬夜娱乐等也会因睡眠不足引发黑眼圈问题。
(二)用眼习惯因素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屏幕等,会使眼部疲劳,眼周肌肉紧张,影响眼周血液循环。例如,每天长时间面对电子设备工作或娱乐的人群,眼部疲劳累积,容易出现黑眼圈。儿童如果过早过多接触电子设备,如幼儿期就长时间看电视等,也会因用眼过度导致眼部疲劳,增加黑眼圈形成的可能性。
(三)饮食因素
饮食中缺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也可能与黑眼圈形成有关。例如,缺乏维生素K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血液渗出等情况,可能间接影响眼周皮肤状态;缺乏维生素C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而眼周皮肤的胶原蛋白对维持皮肤弹性等很重要,缺乏时可能使眼周皮肤状态变差,增加黑眼圈形成几率。长期饮食不均衡的人群,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因营养缺乏而出现黑眼圈相关问题。
三、疾病因素
(一)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眼周情况,如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鼻腔黏膜水肿,可能会影响眼周静脉回流,导致眼周血液瘀滞形成黑眼圈;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下降,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会引起眼周色素沉着等情况导致黑眼圈。对于儿童,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影响血液循环的疾病,也可能因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眼周异常表现,包括黑眼圈。
(二)眼部疾病
眼部的一些疾病也会导致黑眼圈。例如,眼睑皮肤炎症,如接触性皮炎等,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眼周皮肤色素改变和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形成黑眼圈;眼袋明显的人群,由于眼袋部位脂肪膨出等,会使眼周外观看起来暗沉,形成类似黑眼圈的表现。儿童如果患有眼部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因炎症等因素影响眼周状态出现黑眼圈相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