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因多种危险因素致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等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使管腔狭窄影响心肌供血的慢性血管病变,其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中老年易患,男性早于绝经前女性,绝经后女性风险趋近男性)、代谢相关(高血压损伤内皮促脂质沉积,高血脂使脂质易沉积,糖尿病损伤内皮致代谢紊乱促脂质沉积)、生活方式(吸烟损伤内皮等加速动脉硬化,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增加风险),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狭窄达一定程度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诊断靠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不同人群应对为老年患者监测指标,女性绝经后重视血管保护,吸烟史人群严格戒烟,糖尿病患者严格控血糖。
一、定义与病理基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病变,主要是由于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管壁内膜下脂质等物质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管腔发生狭窄,进而影响心肌血液供应的病理过程。其本质是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等成分进入内膜下,引发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逐步形成粥样斑块。
二、危险因素分析
(一)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是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减退,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中老年人群更易罹患。性别方面,男性发病通常早于女性,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具有一定血管保护作用,发病风险低于男性,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血管保护作用减弱,发病风险趋近于男性。
(二)代谢相关因素
1.高血压:血压持续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通透性改变,促进脂质等物质在内膜下沉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2.高血脂:血液中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时,脂质易沉积于血管内膜,为粥样斑块形成提供物质基础,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促发粥样硬化的重要血脂指标。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导致代谢紊乱,促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显著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三)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是关键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干扰脂质代谢,加速动脉硬化进展。此外,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无明显症状,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相应临床表现。例如,活动时因心肌需氧量增加,可出现心绞痛,表现为心前区、胸骨后闷痛、压榨性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心肌梗死,出现持续胸痛、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且休息或用药难以缓解。
(二)诊断方法
1.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改变,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但早期可能无特异性表现。
2.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部位、程度及病变范围,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四、不同人群的应对要点
(一)老年患者
需密切监测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二)女性人群
绝经后女性要重视血管保护,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合理的激素补充等相关措施,同时关注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
(三)有吸烟史人群
必须严格戒烟,避免烟草中有害物质持续损伤血管内皮,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四)糖尿病患者
应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