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下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感染(如EB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和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转移性肿瘤)。不同病因有不同表现及相关特点,如病毒感染各年龄段可发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相应多系统表现,恶性肿瘤有特定的发病及转移特点等。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除了耳下淋巴结肿大外,还常伴有发热、咽痛、肝脾肿大等表现。研究表明,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耳下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与EB病毒感染后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增殖有关。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生活中密切接触病毒携带者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风疹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感染初期可出现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随后蔓延至耳下淋巴结。风疹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病,感染后一般有低热、皮疹等表现,淋巴结肿大通常持续1-2周左右,其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易发生传播。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当单纯疱疹病毒累及耳周区域时,可引起耳下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局部皮肤疱疹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因接触病毒而感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更易发病,比如长期劳累、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情况。
2.细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常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炎症可累及耳下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压痛。儿童扁桃体炎相对高发,可能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咽部淋巴组织丰富等因素有关,链球菌感染后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进而波及耳下淋巴结。成人也可因咽部感染出现耳下淋巴结肿大情况,生活中不注意口腔卫生等可能增加链球菌感染风险。
葡萄球菌感染:皮肤局部的葡萄球菌感染,如疖、痈等,若感染部位靠近耳下,可引起耳下淋巴结肿大。任何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皮肤有破损时更易受葡萄球菌感染,比如皮肤擦伤后未及时处理等情况,感染灶的细菌经淋巴回流可到达耳下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症反应。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部分患者可出现耳下淋巴结肿大,同时还伴有多系统受累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见于育龄女性,其发病与遗传、环境、雌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淋巴结等器官受累,年龄因素方面,育龄女性相对更易发病,生活中紫外线暴露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干燥综合征: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可出现淋巴结肿大,耳下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还伴有口干、眼干等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自身免疫异常是其发病的关键,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发生,比如病毒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
2.恶性肿瘤
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都可能出现耳下淋巴结肿大,且往往是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淋巴瘤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如EB病毒等)、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因素有关,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壮年相对有一定发病风险,生活中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患病几率,需要通过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
转移性肿瘤:头颈部的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等,可转移至耳下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地区相对高发,与EB病毒感染、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当肿瘤细胞通过淋巴转移途径到达耳下淋巴结时,可引起淋巴结肿大,需要结合原发肿瘤的检查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