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的发生与先天和后天因素有关,先天因素包括胚胎发育异常(如腹膜鞘状突未闭合,早产儿易因发育未熟致疝气风险高)和遗传因素(家族有患者则风险高,与遗传基因突变影响腹壁结构有关);后天因素有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便秘、搬运重物、频繁剧烈运动致腹内压升高易引发)和腹壁强度降低(老年人腹壁组织退变、婴幼儿腹壁发育不完善、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疾病致腹壁强度降低易引发)。
一、先天因素
(一)胚胎发育异常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男性的睾丸会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女性也有类似的腹膜鞘状突等结构发育过程。如果这些结构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比如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就为疝气的形成创造了解剖学基础。例如,早产儿由于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腹膜鞘状突未闭合的概率相对较高,发生疝气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二)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疝气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疝气患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疝气的风险可能会比一般人群高。这可能与某些遗传基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会影响腹壁相关结构的发育和强度,使得个体更容易出现腹壁薄弱的情况,从而引发疝气。
二、后天因素
(一)腹内压力增高
1.慢性咳嗽:长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患者,由于持续的咳嗽动作,会导致腹内压力反复升高。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炎症刺激气道,使患者频繁咳嗽,腹腔内压力不断冲击腹壁薄弱区域,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疝气。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腹壁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更容易因慢性咳嗽诱发疝气。
2.便秘:长期便秘的人群,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这会使腹内压力大幅增加。粪便在肠道内积聚,排便时过度用力,对腹壁产生较大的压力,对于本身存在腹壁薄弱点的人来说,就容易导致疝气的发生。比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等原因容易发生便秘,进而增加了患疝气的风险。
3.搬运重物: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在搬运重物时,腹内压力会急剧升高。当腹壁存在薄弱环节时,过高的腹内压力会迫使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薄弱点突出,形成疝气。例如建筑工人在搬运大量砖块等重物时,腹部承受的压力很大,若腹壁有缺陷,就容易引发腹股沟疝等类型的疝气。
4.频繁剧烈运动:一些运动员或者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在运动过程中腹内压力也会升高。如果腹壁结构本身存在潜在的薄弱区域,反复的腹内压力变化可能会导致疝气的发生。比如经常进行高强度腹部运动的人,可能会增加腹外疝的发病几率。
(二)腹壁强度降低
1.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会逐渐退变,强度下降。例如,老年人的胶原纤维含量减少,弹性降低,使得腹壁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减弱。同时,老年人常伴有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会进一步影响组织的修复和强度,从而增加疝气的发生风险。
婴幼儿: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腹壁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完善,相对薄弱。这是因为在胎儿时期,腹壁的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出生后需要一定时间来进一步发育强化,所以婴幼儿阶段是疝气的高发人群之一,尤其是先天性腹股沟疝等类型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
2.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部进行过手术的患者,如果手术切口愈合不佳,比如出现感染、脂肪液化等情况,会影响腹壁的完整性和强度。手术切口处的组织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组织,而瘢痕组织的强度通常不如正常的腹壁组织,当腹内压力升高时,就容易从手术切口部位发生疝气,称为切口疝。
3.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会导致腹壁强度降低,例如患有肝硬化导致腹水形成的患者,腹腔内压力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腹壁因腹水等因素也会变得薄弱,容易引发疝气。另外,患有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相关疾病的患者,本身腹壁结构就存在缺陷,更容易发生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