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囊肿是真皮或皮下组织含液体等的囊性肿物属非脂肪源性病变,病因有先天(如皮样囊肿源于胚胎残留)和后天(外伤、感染等致导管堵塞等),形态多圆或椭圆边界清囊性感,内容物因类型而异,一般无痛继发感染可红肿化脓,超声见边界清无/低回声区,CT呈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影,小无症状观察继发感染先控炎再手术,儿童多先天性需防感染,女性乳腺部位需鉴别,男性好发背部,肥胖者易继发感染;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细胞聚集的良性肿瘤属脂肪源性病变,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分叶状质地柔软边界清活动好,好发脂肪多部位,一般无症状大时压迫不适,超声见高回声均匀团块,CT值近脂肪,小无症状随访大或有症状手术,儿童罕见,女性乳房部位需鉴别,男性好发肩背,肥胖为高危因素。
一、定义与本质差异
1.皮下囊肿:是真皮或皮下组织内含液体、半固体物质的囊性肿物,属非脂肪源性囊性病变,多因皮肤附件结构异常、炎症后组织修复等引发。
2.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细胞聚集而成的良性肿瘤,为脂肪组织异常增生的脂肪源性病变,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刺激等相关。
二、病因区别
1.皮下囊肿
先天性:如皮样囊肿源于胚胎发育时期上皮细胞残留,可在出生或儿童期显现。
后天性:外伤、皮肤感染(如毛囊炎)致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分泌物潴留,或手术、炎症继发形成。
2.脂肪瘤
遗传:部分脂肪瘤具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患者时个体发病风险增高。
脂肪代谢异常:机体脂肪代谢紊乱致脂肪细胞异常聚集。
慢性炎症刺激: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局部脂肪组织,可致脂肪细胞增殖形成。
三、临床表现特点
1.皮下囊肿
形态质地:多圆形/椭圆形,边界清,囊性感明显,与皮肤粘连时活动度受限。
内容物特征:表皮样囊肿为豆渣样物质,皮脂腺囊肿为灰白色凝乳状皮脂。
症状表现:一般无痛,继发感染时可红肿、疼痛、化脓。
2.脂肪瘤
形态质地:分叶状,质地柔软,边界清,活动度良好,多可推动。
好发部位:肩、背、颈、乳房及腹部等脂肪较多部位,成年人多发,儿童少见。
症状表现:一般无症状,肿物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致不适。
四、影像学检查差异
1.超声检查
皮下囊肿:边界清的无/低回声区,可见囊壁,内容物透声因成分而异(如皮脂腺囊肿内部有强回声光点)。
脂肪瘤:高回声均匀团块,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内部回声均匀。
2.CT检查
皮下囊肿: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锐利,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
脂肪瘤:低密度影,CT值近脂肪组织,与周围脂肪组织密度相近,边界清晰。
五、治疗原则
1.皮下囊肿
一般处理:较小无症状者密切观察,继发感染先控炎,再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有症状或影响美观者,完整切除囊壁防复发。
2.脂肪瘤
观察随访:直径<1cm、无症状者,老年或身体差不宜手术者定期随访(每6~12个月超声复查)。
手术治疗:直径>1cm、有压迫或影响外观者,手术完整切除瘤体,复发率低。
六、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
皮下囊肿:以先天性囊肿(如皮样囊肿)多见,需警惕感染,儿童皮肤娇嫩,感染进展快,需及时处理。
脂肪瘤:罕见,若出现需警惕特殊类型或合并疾病,优先非手术或微创干预。
2.女性
皮下囊肿:乳腺等部位囊肿需与乳腺疾病鉴别,超声可辅助区分。
脂肪瘤:好发乳房等部位,需与乳腺肿瘤鉴别,超声、钼靶等检查助明确诊断。
3.男性
皮下囊肿:好发背部等部位,关注工作生活外伤等诱发因素。
脂肪瘤:好发肩背等部位,工作长期受压者需观察肿物变化,必要时手术。
4.肥胖人群
皮下囊肿:皮肤褶皱多,易摩擦,增加继发感染性囊肿风险,需注意皮肤清洁护理。
脂肪瘤:肥胖为高危因素,应定期体检,发现较大或有症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