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通过影像学、面部评估及健康状况评估制定方案,手术分整颧骨和下颌骨按入路、骨骼处理、缝合步骤进行,术后要伤口护理、注意饮食、制动休息、定期复查,青少年骨骼未成熟不宜过早手术,有基础疾病者需控制病情,女性特殊时期要避开手术。
一、术前评估
1.影像学检查:通过CT等影像学手段详细观察颧骨和下颌骨的形态、结构、厚度等情况,精准确定骨骼的具体解剖结构,以此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精确依据。例如,能清晰看到颧骨的弧度、下颌骨的宽度等具体数据,从而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截骨、移动等操作。
2.面部评估:医生会全面评估患者的面部比例、对称性等情况,结合患者的审美需求和自身意愿,与患者充分沟通后确定个性化的手术目标,比如想要达到怎样的颧骨高度调整和下颌骨轮廓改变等。
3.健康状况评估:需对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等,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若有基础疾病,需先将病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后再考虑手术。
二、手术步骤(以常见的部分入路为例)
(一)整颧骨手术步骤
1.入路选择:若采用口内入路,会在口腔内侧做切口,这样可以避免面部留下明显疤痕。切开黏膜后,分离软组织,暴露颧骨部位。
2.骨骼处理:使用专业的骨锯、骨凿等器械对颧骨进行截骨操作,根据手术设计将颧骨部分骨骼截断,然后可通过移动骨骼位置来达到调整颧骨形态的目的,比如内推颧骨等,之后用钛板钛钉进行固定,以维持骨骼新的位置。
3.缝合创口:彻底止血后,逐层缝合口腔内侧的切口。
(二)整下颌骨手术步骤
1.入路选择:常见的有口内入路和下颌下切口入路等。口内入路同样是在口腔内侧做切口,分离软组织暴露下颌骨;下颌下切口入路则是在下巴下方做较小的切口。
2.骨骼处理:对下颌骨进行截骨,根据手术设计去除部分下颌骨外板或者进行下颌角的截骨塑形等操作,通过调整下颌骨的形态来改善面部轮廓,之后用钛板钛钉固定骨骼位置。
3.缝合创口:止血后缝合相应切口,若为口内入路则缝合口腔内侧切口,若为下颌下切口入路则缝合下巴下方的切口。
三、术后恢复
1.伤口护理:术后要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一般口内切口的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时漱口,防止口腔内细菌感染伤口。
2.饮食注意:术后初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避免食用过硬、过烫的食物,防止影响骨骼愈合和刺激手术部位。例如术后1-2周可食用牛奶、粥、鸡蛋羹等,之后逐渐过渡到软食,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3.制动与休息:术后需要适当制动,避免面部受到外力碰撞,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和骨骼愈合。一般建议休息2-4周左右,具体根据手术创伤程度而定。
4.定期复查:按照医生安排定期进行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等了解骨骼愈合情况以及面部恢复状况,医生可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后续的康复方案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少年:青少年骨骼仍处于发育阶段,一般不建议过早进行整颧骨和下颌骨手术。因为此时骨骼还在不断生长变化,手术可能会影响骨骼正常发育,需待骨骼发育基本成熟后(通常女性约18岁以后,男性约20岁以后)再考虑,且术前需充分评估发育情况。
2.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相对稳定且适合手术的范围内,术后也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状况,防止病情波动影响恢复。
3.女性特殊时期:女性患者处于生理期、妊娠期或哺乳期时,身体的凝血功能、激素水平等处于特殊状态,手术可能会带来更多风险,如出血增多、影响胎儿发育等,因此需避开这些特殊时期进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