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粘连是因子宫内膜损伤致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疾病,多发生于有宫腔操作史女性,病因包括宫腔操作损伤、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病理表现为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后纤维组织增生修复致宫腔粘连,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周期性腹痛、生育问题等,诊断方法有病史询问、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是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及术后防止再次粘连,特殊人群治疗需依情况谨慎选择。
病因
1.宫腔操作损伤
人工流产:频繁的人工流产手术是导致宫腔粘连的常见原因。在人工流产过程中,刮宫操作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使得子宫内膜无法正常修复,从而引发宫腔粘连。尤其是多次人工流产的女性,发生宫腔粘连的风险更高。从年龄角度看,处于生育年龄且有多次人工流产史的女性是高危人群。
诊断性刮宫:一些因异常子宫出血等情况进行的诊断性刮宫,如果刮宫过度,也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增加宫腔粘连的发生几率。
2.感染因素
产后或流产后感染:产后或流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果发生宫腔内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等,炎症会破坏子宫内膜,进而导致宫腔粘连。这种情况在产后或流产后没有注意个人卫生、过早性生活的女性中更容易发生。从性别角度看,女性在产后或流产后是感染相关宫腔粘连的风险人群。
宫腔手术操作后感染:进行宫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如果术后发生感染,也可能引发宫腔粘连。
3.其他因素
子宫内膜病变:某些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结核等,会破坏子宫内膜,导致宫腔粘连。从病史角度看,有子宫内膜结核病史的女性发生宫腔粘连的风险增加。
病理表现
宫腔粘连主要是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后,纤维组织增生修复,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显微镜下可见粘连部位的纤维组织增生,子宫内膜腺体减少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
月经量减少:是宫腔粘连较常见的表现。由于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子宫内膜面积减少,月经量会明显少于正常情况。比如正常月经量为30-80ml,宫腔粘连患者可能月经量减少至10ml以下。
闭经:严重的宫腔粘连可能导致闭经,即月经长时间不来潮。
2.周期性腹痛
在月经来潮时,由于经血排出受阻,会出现下腹部周期性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女性疼痛较为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生育问题
不孕:宫腔粘连会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导致不孕。据相关研究,宫腔粘连患者的不孕发生率较高。
流产或早产:即使受孕成功,由于宫腔环境受到影响,也容易发生流产或早产等情况。
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患者的宫腔操作史、感染史等。比如了解患者是否有多次人工流产史、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史等,这些病史对诊断宫腔粘连有重要提示作用。
2.妇科检查
部分患者可能有下腹部压痛等体征,但妇科检查的特异性不强,主要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3.影像学检查
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观察子宫腔的形态,若有宫腔粘连,可见宫腔内有充盈缺损等异常表现。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通过宫腔镜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粘连的部位、范围、程度等,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
治疗原则
1.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
通过宫腔镜将宫腔内的粘连组织分离,恢复宫腔的正常形态。这是目前治疗宫腔粘连的主要手术方式。
2.术后防止再次粘连
放置宫内节育器: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可以起到支撑宫腔、防止再次粘连的作用。
雌激素治疗:使用雌激素药物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修复,减少再次粘连的发生。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在治疗宫腔粘连时需要更加谨慎,以尽量减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对于老年女性,如果宫腔粘连没有明显症状且不影响生活,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而对于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要注意术后的护理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宫腔粘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