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积液量少、无明显不适、可自行吸收;病理性积液包括盆腔炎性疾病(性活跃期女性易患,可致不孕等)、异位妊娠(有高危因素女性需警惕)、盆腔腹膜结核(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者需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年龄女性好发,影响生育)、盆腔恶性肿瘤(中老年女性需警惕,积液多为血性且量多)。
一、生理性盆腔积液
1.正常腹腔液存在:女性的盆腔处于腹腔的最低部位,当有少量生理性的渗出液时,比如在排卵期,卵泡破裂后卵泡液会积聚在盆腔;或者月经期,少量经血逆流至盆腔,这些都可能形成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积液量较少,通常不超过1-2厘米,而且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多可自行吸收,对身体没有危害,也不需要特殊治疗。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女性中都可能出现,与正常的生理周期相关,生活方式一般不会有特殊影响,病史方面如果没有盆腔相关的病理情况,多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二、病理性盆腔积液
1.盆腔炎性疾病:
发病机制:女性生殖系统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盆腔组织,引发盆腔炎。炎症刺激会导致盆腔组织渗出增多,从而形成盆腔积液。盆腔炎性疾病可发生在性活跃期的女性,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不洁等情况的女性。性生活频繁、不注意经期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感染风险。患者常伴有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等症状,积液量可多可少。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育龄期女性,盆腔炎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导致输卵管粘连、堵塞等,进而引起不孕或宫外孕等问题。所以这类女性需要格外注意性生活卫生,经期避免性生活等。
2.异位妊娠:
发病原理: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常见于输卵管妊娠。当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时,会引起腹腔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盆腔,形成盆腔积液。异位妊娠多发生在有输卵管炎症、输卵管手术史、放置宫内节育器等情况的女性。患者多有停经史、阴道不规则流血、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等表现,腹腔内出血较多时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休克症状。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女性,如既往有输卵管炎病史的女性,要警惕异位妊娠的可能,一旦出现停经、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3.盆腔腹膜结核:
致病情况: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盆腔腹膜引起,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行传播等途径到达盆腔。腹膜受到结核杆菌感染后,会出现渗出等炎性反应,从而导致盆腔积液。患者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以及下腹部坠胀、疼痛等局部表现,盆腔积液量一般相对较多。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人群,尤其是女性,要注意排查盆腔腹膜结核的可能。这类患者需要遵循结核治疗的规范,坚持抗结核治疗,并且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4.子宫内膜异位症:
形成原因: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盆腔其他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这些异位的内膜细胞在月经周期中会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盆腔组织,导致炎性渗出,形成盆腔积液。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生育年龄的女性,与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患者多有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等表现,盆腔积液量可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
特殊人群情况:育龄期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生育,需要积极治疗。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等,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
5.盆腔恶性肿瘤:
相关机制: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盆腔恶性肿瘤,肿瘤组织侵犯周围组织,可导致渗出、出血等,从而引起盆腔积液。患者除了盆腔积液外,还可能有消瘦、乏力、腹部肿块等表现,积液多为血性,量较多。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中老年女性,尤其是有盆腔肿块等异常情况的,要高度警惕盆腔恶性肿瘤的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