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淋巴结肿大是腋下区域淋巴结体积超出正常生理范围,常见良性原因有感染(细菌、病毒)、非感染性良性疾病,恶性原因有淋巴瘤、癌转移,良性肿大多质地软、可活动、边界清、增长慢,恶性肿大质地硬、活动差、边界不清、可逐渐增大,评估靠体格检查、影像学及病理活检,处理分良性针对病因、恶性综合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腋下淋巴结肿大是指腋下区域的淋巴结体积增大,超出正常生理范围,可通过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淋巴结直径等指标异常。
二、常见原因
(一)良性原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上肢皮肤破损继发细菌感染,可引发腋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乳腺炎等乳腺部位的细菌感染也可导致腋下淋巴结肿大,此时淋巴结多伴有疼痛、质地偏软、可活动等表现。
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常伴随发热、咽痛、皮疹等全身症状;风疹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引起腋下淋巴结轻度肿大。
2.非感染性良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累及淋巴结,导致腋下淋巴结肿大,一般淋巴结质地相对均匀,可能无明显疼痛。
(二)恶性原因
1.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表现为腋下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淋巴结质地硬、活动度差、边界不清,可逐渐融合。
2.癌转移:乳腺癌是常见的导致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原发肿瘤,癌细胞可经淋巴途径转移至腋下淋巴结,初期淋巴结可能质地硬、活动度欠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融合等改变。
三、表现特点
良性淋巴结肿大:多数质地柔软,可活动,边界清楚,可能伴有疼痛(感染性原因时)或无明显不适;肿大程度相对局限,增长速度较慢。
恶性淋巴结肿大:质地硬,活动度差,边界不清,可能逐渐增大且无明显疼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淋巴瘤等情况时)。
四、评估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了解腋下淋巴结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形态、结构、血流情况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淋巴结性质,如良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皮质厚度均匀等,恶性淋巴结可能有形态不规则、皮质增厚不均等表现。
CT或MRI检查:对于评估腋下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有无转移等情况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怀疑有深部淋巴结累及或转移时。
(三)病理活检
若通过上述检查高度怀疑恶性病变,需进行淋巴结活检,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淋巴结的性质,是诊断的金标准。
五、处理原则
(一)良性原因处理
由感染引起的良性淋巴结肿大,针对感染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如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等;病毒感染多采取对症支持治疗,随着感染控制,淋巴结肿大可能逐渐消退。
非感染性良性疾病导致的腋下淋巴结肿大,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结缔组织病患者需应用相应的免疫调节药物等。
(二)恶性原因处理
淋巴瘤患者需根据具体的淋巴瘤类型、分期等,采取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癌转移患者需明确原发肿瘤部位,针对原发肿瘤及转移的淋巴结进行相应治疗,如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干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腋下淋巴结肿大需警惕感染性因素,如EB病毒感染等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可能较明显,家长应密切观察淋巴结变化,如伴有发热、皮疹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二)女性
女性腋下淋巴结肿大需留意乳腺疾病,如乳腺癌可能转移至腋下淋巴结,孕期女性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时,要谨慎评估,需结合孕期特点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原因,避免延误病情。
(三)其他特殊人群
老年人群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时,需更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因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肿瘤等恶性病变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应及时进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