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大性淋巴结指淋巴结体积增大超正常生理范围直径≥1厘米,病因分感染性(细菌、病毒、结核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包括转移瘤及原发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因病因而异,检查有体格、实验室(血常规等)、影像学(超声等)、病理活检,鉴别分良性恶性,儿童需警惕感染或血液疾病,老年人要高度警惕恶性肿瘤转移需排查并经检查确诊。
一、定义
肿大性淋巴结是指淋巴结体积增大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病理状态,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厘米,当直径≥1厘米时可视为肿大。
二、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可引发淋巴结炎,导致淋巴结肿大、疼痛,局部多有红、肿、热表现。例如,急性扁桃体炎可伴颈部淋巴结肿大。2.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风疹病毒感染也可引起淋巴结轻度肿大等。3.结核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导致结核性淋巴结炎,表现为颈部等部位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融合成块,后期可能破溃。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出现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常伴自身免疫相关的其他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等。2.恶性肿瘤-转移瘤: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可转移至淋巴结,如肺癌可转移至纵隔淋巴结,乳腺癌可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表现为质地硬、活动度差的淋巴结肿大。-原发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可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淋巴结,还可能伴有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
三、临床表现
肿大淋巴结可表现为皮下可触及的肿块,其大小、质地、活动度等因病因不同而异。感染性淋巴结肿大常伴局部红、肿、热、痛;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初期多无痛,后期可能融合、破溃;恶性肿瘤转移所致淋巴结肿大常质地硬、活动度差,而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可能全身多部位累及且常无明显疼痛。
四、检查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了解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常伴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2.病原体检测:怀疑感染时可进行相关病原体的检测,如结核菌素试验、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等。3.肿瘤标志物检测:怀疑恶性肿瘤时可检测相关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肿瘤转移等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淋巴结性质,如良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皮质髓质分界清晰;恶性淋巴结可能形态不规则、皮质增厚等。2.CT或MRI检查:对于深部淋巴结肿大或怀疑有转移瘤等情况,CT或MRI可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四)病理活检
是明确淋巴结肿大性质的金标准,可通过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获取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区分良性增生、感染、恶性肿瘤等。
五、鉴别诊断
需区分良性与恶性淋巴结肿大。良性淋巴结肿大多有明确感染诱因,病程中症状相对稳定,通过抗感染等治疗后多可缩小;恶性淋巴结肿大常呈进行性增大,可能伴有全身症状,病理活检可明确其性质。例如,良性淋巴结炎经抗感染治疗后肿大淋巴结可缩小,而淋巴瘤所致淋巴结肿大经抗感染治疗无效,需依靠病理确诊。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肿大性淋巴结需警惕感染性疾病(如EB病毒感染、结核等)或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易扩散致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二)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肿大性淋巴结要高度警惕恶性肿瘤转移,需全面排查肺部、消化道、乳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因其恶性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应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明确病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