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是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皮肤感染性疾病,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有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途径,可通过保持清洁干燥、选合适鞋袜、避免共用物品预防,确诊后需就医抗真菌治疗,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一、脚气的定义
脚气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感染性疾病。皮肤癣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足部容易出汗且不透气时,就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从而引发感染。
二、脚气的分类及表现
1.水疱型脚气:通常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常伴有瘙痒感,夏季多见。这是因为足部局部环境温暖潮湿,真菌繁殖导致角质层细胞受损形成水疱。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由于活动量大,足部出汗多,相对更易患水疱型脚气;生活方式上,长时间穿不透气鞋子、运动后未及时更换干爽鞋袜的人群易发病。
2.糜烂型脚气: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有恶臭,瘙痒剧烈。此类脚气多因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皮肤癣菌感染后使皮肤角质层软化,加上摩擦导致表皮破损糜烂。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免疫力相对较低,且足部血液循环可能存在一定障碍,更易发生糜烂型脚气,且一旦发生不易愈合,需特别注意足部护理,控制血糖稳定。
3.鳞屑角化型脚气:常见于足跟、足缘部。表现为足跟、足缘部皮肤粗糙、增厚、脱屑,鳞屑呈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伴有疼痛。这是由于皮肤癣菌长期感染,导致皮肤角质层代谢异常,角质过度增生形成鳞屑角化表现。老年人由于皮肤新陈代谢减缓,皮肤相对干燥,且可能存在足部血液循环较差等情况,较易出现鳞屑角化型脚气,日常需注意保持足部皮肤滋润,选择合适的鞋袜。
三、脚气的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与脚气患者共用拖鞋、毛巾、脚盆等个人物品时,皮肤癣菌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足部而感染。例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使用了脚气患者用过的物品,就有可能被传染。不同年龄人群接触这些公共物品时,感染风险类似,但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可能更容易通过直接接触被传染。
2.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患者污染的地板、地毯等物品后,也可能感染脚气。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公共场所,如宿舍、集体生活环境等,存在间接接触传播的可能。生活方式上,经常处于这类卫生条件不佳环境中的人群,感染几率会增加。
四、脚气的预防措施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洗完后及时擦干,尤其是脚趾间。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足部清洁习惯,每天睡前洗脚并擦干,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袜子,勤换袜子。老年人由于感觉可能相对迟钝,要注意定期检查足部清洁情况,避免因感觉不灵敏而导致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状态。
2.选择合适的鞋袜:穿透气性好的鞋子,如布鞋、运动鞋等,避免穿不透气的皮鞋、塑料鞋等。袜子要选择吸汗的棉质袜子,且每天更换。不同年龄段人群都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鞋袜,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鞋子要选择大小合适、透气的,避免影响足部正常发育;老年人要选择柔软、舒适、透气的鞋子,减少对足部的摩擦和压迫。
3.避免共用个人物品: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脚盆等物品,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尽量使用一次性拖鞋等。在集体生活环境中,要特别注意个人物品的单独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五、脚气的治疗原则(仅提及治疗相关疾病的一般性原则,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一旦怀疑患有脚气,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治疗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脚气采取相应的局部或系统抗真菌措施。例如,水疱型脚气可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然后外用抗真菌药膏;糜烂型脚气要先清洁创面,干燥后再用抗真菌药物;鳞屑角化型脚气则需要使用角质剥脱剂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儿童等,在选择抗真菌药物时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儿童一般优先选择局部外用相对安全的抗真菌药物,且要注意避免药物误入口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