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经常小腹痛原因多样,包括妇科相关的痛经(原发性、继发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肠道相关的肠易激综合征、肠炎(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泌尿系统相关的膀胱炎、输尿管结石;还有腹部着凉、心理因素等,出现经常小腹痛应及时就医检查,日常要注意腹部保暖、保持良好心态等维护健康。
一、妇科相关原因
1.痛经: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表现为下腹痉挛性疼痛,常于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缓解,疼痛常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等。
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可侵犯卵巢、宫骶韧带等部位,在月经周期中受激素影响出现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引起疼痛,多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层内异位的腺体在月经时充血、水肿,导致子宫增大、肌层痉挛性收缩引起痛经,多在经前1周开始出现,月经来潮时及月经结束后1-2日仍存在疼痛。
2.盆腔炎:
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病原体感染是主要原因,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炎症刺激盆腔组织可引起下腹部持续性疼痛,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活动或性交后疼痛加重。
3.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异位的内膜组织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除了痛经外,还可出现慢性盆腔痛,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性交痛、不孕等情况。
二、肠道相关原因
1.肠易激综合征:
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女性患者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出现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腹,以下午至傍晚明显,排便或排气后缓解,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性状也可发生改变,如糊状便、稀水样便或干结便等。
2.肠炎:
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患者可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伴有里急后重感;病毒性肠炎多由轮状病毒等引起,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但成年女性也可患病,表现为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肠道微生物等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可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三、泌尿系统相关原因
1.膀胱炎:
多由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女性尿道短而直,较容易发生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可在排尿时加剧,还可伴有耻骨上区压痛等表现。
2.输尿管结石:
结石可位于输尿管的任何部位,女性输尿管结石多来自于肾脏。结石刺激输尿管黏膜可引起痉挛性疼痛,疼痛常突然发作,可表现为下腹部绞痛,疼痛剧烈,可向会阴部、大腿内侧放射,同时可伴有血尿、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发作时患者辗转不安。
四、其他原因
1.腹部着凉:
女性若不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在经期或身体抵抗力较低时,腹部着凉可引起肠道痉挛,出现小腹痛,疼痛一般为阵发性,可通过热敷腹部等方式缓解。
2.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或盆腔充血等,从而引起小腹痛,这种疼痛往往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可伴有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表现。
女生经常小腹痛原因较多,若出现经常小腹痛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大便常规、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女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腹部保暖,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以维护身体健康。